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8-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2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与公共性生产 | 第13-25页 |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概述 | 第13-16页 |
·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 | 第13-14页 |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政策范式特点 | 第14-16页 |
·公共性概述 | 第16-21页 |
·公共性内涵界定 | 第16-19页 |
·公共性的生产 | 第19-21页 |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公共性的生产与重构 | 第21页 |
·公共性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内在关系 | 第21-25页 |
·公共性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内在价值诉求 | 第22-23页 |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以公共性为其价值支撑 | 第23-25页 |
3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过程中公共性生产的现状 | 第25-38页 |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过程中公共性的萌发 | 第25-27页 |
·网络草根组织与公共性的成长 | 第25-26页 |
·业主维权组织的发育与公共性转型 | 第26-27页 |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性的生产 | 第27页 |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公共性困境 | 第27-38页 |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性困境 | 第28-30页 |
·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公共性困境的具体表现 | 第30-38页 |
4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过程中公共性发育不足的成因分析 | 第38-44页 |
·“伦理本位”社会:公共性缺失的社会根源 | 第38-41页 |
·现有制度:公共性的掣肘 | 第41-42页 |
·国家、民众与知识分子:不同公共性诉求之间的紧张 | 第42-44页 |
5 超越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公共性生产的现实路径 | 第44-55页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到公共性与市场性的统一 | 第44-46页 |
·凸显宪政秩序的构建,为公共性生产奠定合法性基础 | 第46-48页 |
·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创造公共性生产的精神基础 | 第48-50页 |
·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奠定公共性生产的民众基础 | 第50-52页 |
·培育公民社会,搭建公共性生产的平台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