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土地整治分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土地整治情况 | 第14-20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国外土地整治情况 | 第16-18页 |
·德国土地整治 | 第16页 |
·俄罗斯土地整治 | 第16-17页 |
·澳大利亚土地整治 | 第17-18页 |
·国内土地整治情况 | 第18-20页 |
·台湾地区土地整治 | 第18页 |
·安徽省土地整治 | 第18-20页 |
3 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土地整治 | 第20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0页 |
·聚类分析法 | 第20-21页 |
·土地整治的内涵 | 第21页 |
·土地整治的类型 | 第21-22页 |
·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地学理论 | 第22页 |
·地域分异理论 | 第22-23页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23页 |
·系统理论 | 第23-24页 |
·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4页 |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4-25页 |
4 区域概况及土地利用状况 | 第25-33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5-27页 |
·地理位置 | 第25-26页 |
·水文 | 第26页 |
·气候 | 第26页 |
·地形地貌 | 第26页 |
·土壤 | 第26页 |
·植物资源 | 第26-27页 |
·动物资源 | 第27页 |
·矿产资源 | 第27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29页 |
·人口状况 | 第27-28页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8-29页 |
·土地利用状况 | 第29-33页 |
·土地利用结构 | 第29-30页 |
·土地利用特点 | 第30-31页 |
·土地整治面临机遇和挑战 | 第31-33页 |
5 土地整治分区 | 第33-45页 |
·土地整治分区方法、原则和依据 | 第33-34页 |
·分区方法 | 第33页 |
·分区原则 | 第33-34页 |
·分区依据 | 第34页 |
·分区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5页 |
·分区指标权重确定 | 第35-37页 |
·分区指标体系优化 | 第37-39页 |
·土地整治分区划定 | 第39-45页 |
·北部沿淮平原区 | 第42-43页 |
·中部江淮波状丘岗区 | 第43-44页 |
·南部大别山山丘区 | 第44-45页 |
6 结论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5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