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名师的培养研究--以上海市体育名师基地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2-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二、 研究缘起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规约及理论基础 | 第15-27页 |
一、 相关概念规约 | 第15-17页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 第27-28页 |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7页 |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27-28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8-3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二、 研究信度和效度 | 第33-34页 |
三、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35-64页 |
第一节 名师的本体论研究 | 第35-47页 |
一、 名师概念的研究 | 第35-38页 |
二、 名师作用的研究 | 第38-43页 |
三、 名师特征的研究 | 第43-47页 |
第二节 名师的成长论研究 | 第47-57页 |
一、 名师成长阶段研究 | 第47-48页 |
二、 名师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 第48-51页 |
三、 名师成长路径研究 | 第51-56页 |
四、 名师研究的方法论 | 第56-57页 |
第三节 体育名师、优秀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 | 第57-64页 |
一、 体育名师的研究现状 | 第57-58页 |
二、 优秀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 | 第58-62页 |
三、 研究现状及启示 | 第62-64页 |
第三章 中小学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64-99页 |
第一节 体育名师的内涵 | 第64-70页 |
一、 名师的内涵 | 第64-66页 |
二、 体育名师的内涵 | 第66-68页 |
三、 特级教师与体育名师之辨 | 第68-70页 |
第二节 体育名师的素养 | 第70-84页 |
一、 体育名师的职业态度 | 第70-74页 |
二、 体育名师的知识结构 | 第74-75页 |
三、 体育名师的专业能力 | 第75-84页 |
第三节 体育名师的作用 | 第84-90页 |
一、 体育名师的示范作用 | 第84-86页 |
二、 体育名师的辐射作用 | 第86-88页 |
三、 体育名师的引领作用 | 第88-90页 |
第四节 体育名师培养的向度 | 第90-99页 |
一、 体育名师成长阶段中的培养向度 | 第90-97页 |
二、 体育名师演变中的培养向度 | 第97-99页 |
第四章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现状的分析 | 第99-154页 |
第一节 体育名师基地基本情况分析 | 第99-111页 |
一、 体育名师基地建立的背景分析 | 第99-103页 |
二、 体育名师基地人员结构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103-111页 |
第二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取得的成效分析 | 第111-127页 |
一、 体育名师基地学员取得的成绩 | 第111-118页 |
二、 体育名师基地成功的培养经验 | 第118-127页 |
第三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 第127-154页 |
一、 体育名师基地学员发展中的短板 | 第127-140页 |
二、 对体育名师基地学员发展中短板的成因分析 | 第140-154页 |
第五章 优化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的培养策略 | 第154-180页 |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培养观念的优化 | 第154-157页 |
一、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价值观 | 第154-155页 |
二、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教学观 | 第155-156页 |
三、 体育名师基地的时空观 | 第156-157页 |
第二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方案的优化 | 第157-165页 |
一、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 第157-160页 |
二、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内容的多样化 | 第160-162页 |
三、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评价制度的科学化 | 第162-165页 |
第三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过程的优化 | 第165-180页 |
一、 体育名师基地导师团队人力资源的开发 | 第165-167页 |
二、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化 | 第167-170页 |
三、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方式的优化 | 第170-177页 |
四、 体育名师培养基地的学员管理制度化 | 第177-18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7页 |
附录 | 第187-262页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187-194页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第194-198页 |
附录三 访谈记录 | 第198-2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62-263页 |
致谢 | 第263-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