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慎独伦理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1 研究缘起 | 第11-14页 |
2 海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3 研究意义、目的 | 第18-19页 |
1 刘宗周和他的时代 | 第19-35页 |
·晚明社会剧变 | 第19-23页 |
·社会危机 | 第19-20页 |
·明清革鼎 | 第20-21页 |
·西学东渐 | 第21-23页 |
·刘宗周生平及其著作 | 第23-28页 |
·家世生平 | 第23-24页 |
·学术师承 | 第24-26页 |
·著作流传 | 第26-28页 |
·刘宗周与晚明儒学 | 第28-35页 |
·蕺山创派 | 第28-30页 |
·修正王学 | 第30-32页 |
·友交东林 | 第32-35页 |
2 “独体”的道德本体论 | 第35-53页 |
·独体与性体 | 第35-43页 |
·性之道德本体意义 | 第35-36页 |
·程朱性体的伦理论证 | 第36-40页 |
·刘宗周对性体的继承和改造 | 第40-43页 |
·独体与心体 | 第43-47页 |
·心之道德本体意义 | 第43-44页 |
·陆王心体的伦理论证 | 第44-46页 |
·刘宗周对心体的继承与改造 | 第46-47页 |
·心性合一为独体 | 第47-53页 |
·道德是吾心自然之天则 | 第47-49页 |
·性体在心体中看出 | 第49-51页 |
·天命之性为独体 | 第51-53页 |
3 “诚意”体独的道德论 | 第53-66页 |
·“诚意”说的历史溯源 | 第53-57页 |
·“意”的来源与内涵 | 第53-54页 |
·宋明儒对“诚意”的阐发 | 第54-56页 |
·“意”与“诚意”及其道德意义 | 第56-57页 |
·意者心之本 | 第57-61页 |
·心之主宰曰意 | 第57-59页 |
·意为心之定盘针 | 第59-60页 |
·有善有恶非意之动 | 第60-61页 |
·“八目”以“诚意”为本 | 第61-66页 |
·致知非明德之要 | 第61-63页 |
·正心非八目之本 | 第63-64页 |
·诚意即为体独 | 第64-66页 |
4 “慎独”的道德修养论 | 第66-83页 |
·“慎独”说的历史演进 | 第66-71页 |
·“慎独”的释义 | 第66-69页 |
·“慎独”的传承 | 第69-70页 |
·“慎独”的修养论意义 | 第70-71页 |
·刘宗周对“慎独”的特解 | 第71-77页 |
·慎独是格物第一义 | 第72-73页 |
·慎独归于知止 | 第73-75页 |
·慎独须转知为意 | 第75-77页 |
·“慎独”即“本吾独而戒惧之” | 第77-83页 |
·慎独即尽性之学 | 第77-78页 |
·静存之外别无慎独 | 第78-80页 |
·慎独即本体即功夫 | 第80-83页 |
5 心意善恶论 | 第83-102页 |
·善恶论的历史考察 | 第83-89页 |
·传统儒学的善恶论 | 第83-86页 |
·道家的善恶论 | 第86-87页 |
·佛教的善恶论 | 第87-89页 |
·蕺山四句教 | 第89-96页 |
·有善有恶者心之动 | 第89-91页 |
·好善恶恶者意之静 | 第91-93页 |
·知善知恶者是良知 | 第93-94页 |
·为善去恶者是物则 | 第94-96页 |
·迁善去恶之法 | 第96-102页 |
·主静之本 | 第96-98页 |
·治念之方 | 第98-99页 |
·却妄之法 | 第99-102页 |
6 “君子”人生论 | 第102-119页 |
·人生理想 | 第102-107页 |
·圣人之修 | 第102-104页 |
·外王之为 | 第104-105页 |
·超越生死 | 第105-107页 |
·君子人格 | 第107-113页 |
·弘毅贵义 | 第107-109页 |
·操守甚严 | 第109-110页 |
·为民立命 | 第110-113页 |
·君子之学 | 第113-119页 |
·博学 | 第113-116页 |
·立志 | 第116-119页 |
7 刘宗周伦理思想的评价 | 第119-132页 |
·刘宗周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119-124页 |
·宋明儒学之殿军 | 第119-120页 |
·《人谱》的理论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 第120-122页 |
·刘宗周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122-124页 |
·后世对刘宗周“慎独”之学的继承与发展 | 第124-129页 |
·张履祥对刘宗周“慎独”之学的继承与发展 | 第124-126页 |
·陈确对刘宗周“慎独”之学的继承与发展 | 第126-127页 |
·黄宗羲对刘宗周思想的承继与发展 | 第127-129页 |
·刘宗周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129-132页 |
·“慎独”修养论的现实意义 | 第129-131页 |
·“诚意”自律性的现实意义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