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6页 |
·引言 | 第13页 |
·梁轨相互作用研究概述 | 第13-2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本文中关于“纵向力”的定义 | 第23-24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4-26页 |
2 梁轨相互作用计算参数及分析模型 | 第26-46页 |
·引言 | 第26页 |
·梁轨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 | 第26-32页 |
·梁轨相互作用模型的简化 | 第26-27页 |
·温度和活载效应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第27-29页 |
·地震和碰撞效应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第29-31页 |
·模型适用范围 | 第31-32页 |
·梁轨相互作用计算参数 | 第32-37页 |
·桥梁设计参数 | 第32-34页 |
·轨道设计参数 | 第34-36页 |
·荷载计算参数 | 第36-37页 |
·温度和活载效应的验证 | 第37-39页 |
·《铁路无缝线路》挠曲力算例 | 第37-38页 |
·UIC规范Appendices C.2算例 | 第38页 |
·UIC规范Appendices C.5算例(钢轨伸缩调节器) | 第38-39页 |
·地震和碰撞效应验证 | 第39-40页 |
·地震作用下梁轨相互作用算例 | 第39-40页 |
·碰撞效应算例 | 第40页 |
·考虑加载历史的梁轨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 第40-43页 |
·线路纵向阻力迭代公式 | 第41-43页 |
·UIC规范Appendices C.2荷载组合方式对比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3 简支梁和连续梁桥梁轨系统分析程序 | 第46-67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程序编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需求分析 | 第47-51页 |
·编制程序的必要性 | 第47页 |
·编制程序的可行性 | 第47-48页 |
·程序需求分析 | 第48-50页 |
·程序数据结构 | 第50-51页 |
·程序功能及流程图 | 第51-54页 |
·程序功能 | 第51-52页 |
·程序流程图 | 第52-54页 |
·程序界面及使用说明 | 第54-59页 |
·SBCWR使用说明 | 第54-57页 |
·CBCWR使用说明 | 第57-59页 |
·程序算例 | 第59-62页 |
·简支梁制挠力计算实例 | 第59-60页 |
·简支梁碰撞效应计算实例 | 第60-62页 |
·连续梁升温制挠力计算实例 | 第62页 |
·程序实现模式的新探索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简支梁桥梁轨系统受力特性 | 第67-103页 |
·引言 | 第67-69页 |
·设计参数对伸缩力、挠曲力和制动力的影响 | 第69-75页 |
·简支梁截面形式 | 第69页 |
·制动力率 | 第69-70页 |
·简支梁跨数 | 第70-72页 |
·线路纵向阻力 | 第72-73页 |
·路基段钢轨长度 | 第73-74页 |
·滑动支座摩阻系数 | 第74页 |
·简支梁跨度 | 第74-75页 |
·桥跨布置方式对伸缩力、挠曲力和制动力的影响 | 第75-80页 |
·支座非顺序布置 | 第75-78页 |
·下部结构刚度变化(不同地形) | 第78-80页 |
·考虑加载历史的简支梁桥梁轨系统分析 | 第80-82页 |
·轨道对简支梁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82-84页 |
·地震激励方式的影响 | 第84-86页 |
·地震波频谱特性 | 第84-85页 |
·竖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85-86页 |
·设计参数对地震力的影响 | 第86-90页 |
·简支梁跨数 | 第86-87页 |
·线路纵向阻力 | 第87-88页 |
·路基段钢轨长度 | 第88-89页 |
·滑动支座摩阻系数 | 第89-90页 |
·简支梁跨度 | 第90页 |
·桥跨布置方式对地震力的影响 | 第90-92页 |
·支座非顺序布置 | 第90-91页 |
·桥墩高度变化(不同地形) | 第91-92页 |
·行波效应下简支梁桥梁轨系统响应分析 | 第92-94页 |
·不同地形下的简支梁行波效应 | 第92-93页 |
·视波速的影响 | 第93-94页 |
·温度、活载和地震耦合作用分析 | 第94-98页 |
·考虑梁轨相互作用的简支梁碰撞效应 | 第9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5 连续梁桥梁轨系统受力特性 | 第103-138页 |
·引言 | 第103-104页 |
·相邻结构对伸缩力、挠曲力和制动力的影响 | 第104-110页 |
·相邻简支梁跨数 | 第104-107页 |
·相邻简支梁桥墩纵向刚度 | 第107-108页 |
·相邻简支梁支座布置方式 | 第108-110页 |
·连续梁桥上无缝线路设计方案比选 | 第110-116页 |
·小阻力扣件设置方式 | 第110-114页 |
·钢轨伸缩调节设置位置 | 第114-116页 |
·常见跨度连续梁桥墩纵向刚度限值 | 第116-127页 |
·梁轨相互作用检算标准比较 | 第116-118页 |
·无砟轨道连续梁桥制动墩纵向刚度 | 第118-122页 |
·小阻力扣件方案下连续梁桥墩纵向刚度 | 第122-125页 |
·常见跨度连续梁纵向力 | 第125-127页 |
·考虑加载历史的连续梁桥梁轨系统分析 | 第127-129页 |
·设计参数对梁轨系统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129-135页 |
·相邻简支梁跨数 | 第129-131页 |
·小阻力扣件布置方案 | 第131-132页 |
·连续梁跨度 | 第132-134页 |
·行波效应下连续梁桥梁轨系统响应 | 第134-135页 |
·碰撞效应对连续梁桥上无缝线路的影响 | 第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8页 |
6 独塔斜拉桥梁轨系统受力特性 | 第138-159页 |
·引言 | 第138-139页 |
·斜拉桥梁轨系统模型及验证 | 第139-141页 |
·斜拉桥梁轨系统模型 | 第139-140页 |
·斜拉桥梁轨系统模型验证及动力特性分析 | 第140-141页 |
·斜拉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分布规律 | 第141-146页 |
·挠曲力 | 第141-142页 |
·制动力 | 第142-143页 |
·伸缩力 | 第143页 |
·断轨力 | 第143-144页 |
·风力 | 第144-145页 |
·本斜拉桥上无缝线路检算 | 第145-146页 |
·与同等跨度连续梁桥受力特性对比 | 第146-147页 |
·斜拉桥设计参数的影响 | 第147-154页 |
·线路纵向阻力模型 | 第147-148页 |
·主梁、桥塔和拉索温度变化幅度 | 第148-149页 |
·地区基本风压 | 第149页 |
·斜拉桥结构体系 | 第149-151页 |
·相邻桥跨支座布置方式 | 第151-152页 |
·简支梁桥墩顶纵向刚度 | 第152-153页 |
·槽型截面 | 第153页 |
·荷载模式 | 第153-154页 |
·考虑加载历史的斜拉桥梁轨相互作用 | 第154-156页 |
·斜拉桥梁轨系统地震响应 | 第156-157页 |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 第156页 |
·行波效应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4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59-162页 |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2-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1-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