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教育及教学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 ·研究缘起 | 第7页 |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7-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可行性分析 | 第16页 |
| ·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 第16-17页 |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 ·补习教育 | 第17-18页 |
| ·课外辅导 | 第18-19页 |
| ·影子教育 | 第19-20页 |
|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20页 |
| ·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 第20-23页 |
| 第3章 影子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 第23-41页 |
| ·影子教育教学的目标 | 第23-25页 |
| ·影子教育教学的主体 | 第25-34页 |
| ·影子教育教学中的教师 | 第25-27页 |
| ·中小学在职教师投身影子教育的原因 | 第27-28页 |
| ·影子教育教学中的学生 | 第28-32页 |
| ·造成学困的原因 | 第32-34页 |
| ·影子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 第34-35页 |
| ·教师学生一对一 | 第34-35页 |
| ·教师学生一对多 | 第35页 |
| ·教师学生多对一 | 第35页 |
| ·影子教育教学的评价 | 第35-37页 |
| ·影子教育教学的评价主体 | 第35-36页 |
| ·影子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 | 第36-37页 |
| ·影子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 第37-41页 |
| ·影子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伦理性 | 第37-38页 |
| ·影子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契约性 | 第38页 |
| ·影子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伦理性与契约性的博弈 | 第38-41页 |
| 第4章 影子教育的影响以及三方态度分析 | 第41-47页 |
| ·影子教育的影响 | 第41-44页 |
| ·影子教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影子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影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 第43页 |
| ·影子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三位一体看影子教育 | 第44-47页 |
| ·需求方——学生和家长 | 第44-45页 |
| ·提供方——影子教育机构 | 第45-46页 |
| ·第三方——正规学校教育 | 第46-47页 |
| 第5章 基于影子教育教学反观学校教学 | 第47-53页 |
| ·对学校教学目标及评价的启示 | 第47-50页 |
|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 第47-48页 |
|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教学的评价现状 | 第48-50页 |
| ·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启示 | 第50-51页 |
| ·对学校教学师生关系的启示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附录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