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6页 |
1 苹果树腐烂病研究概况 | 第9-16页 |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 第9页 |
·苹果树腐烂病的危害与研究 | 第9-16页 |
·苹果树腐烂病的危害 | 第9页 |
·苹果树腐烂病在国内外的发生与流行 | 第9-11页 |
·苹果树腐烂病的病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1-12页 |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 | 第12-13页 |
·苹果树腐烂病的综合防治 | 第13-16页 |
2 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进展 | 第16-19页 |
·传统植物病害诊断 | 第16页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16-19页 |
·DNA 探针技术 | 第16页 |
·PCR 检测技术 | 第16-18页 |
·rDNA-ITS 技术 | 第18-19页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19页 |
3 植物病害潜伏侵染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4 植物病原菌紫外诱变和微波诱变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5 黄腐酸在农作物上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6 拮抗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与抑制机制研究 | 第23-24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病原鉴定 | 第26-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供试菌株的分离、培养 | 第26页 |
·分离菌株致病性验证 | 第26-27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27页 |
·病原菌 rDNA-ITS 的扩增与序列分析 | 第27-28页 |
·菌株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7页 |
·rDNA-ITS 的扩增与序列测定 | 第27-28页 |
·病原菌 rDNA-ITS 序列同源性比较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苹果树腐烂病样分布 | 第28页 |
·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28页 |
·形态学分类结果 | 第28-30页 |
·rDNA-ITS 序列分析 | 第30-31页 |
·ITS 序列及 PCR 扩增结果 | 第30-31页 |
·ITS 序列分析 | 第3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苹果树腐烂病菌潜育期研究 | 第32-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材料 | 第32页 |
·供试材料 | 第32页 |
·供试菌悬液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3页 |
·保湿时间对潜育期的影响 | 第32页 |
·温度对潜育期的影响 | 第32-33页 |
·枝龄对潜育期的影响 | 第33页 |
·光照条件对潜育期的影响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保湿时间对潜育期的影响 | 第33页 |
·温度对潜育期的影响 | 第33-34页 |
·枝龄对潜育期的影响 | 第34-35页 |
·光照条件对潜育期的影响 | 第3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苹果树腐烂病菌诱变菌株致病力测定 | 第37-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供试菌株 | 第37页 |
·培养基 | 第37页 |
·试验仪器 | 第37-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孢子悬浮液的配置 | 第38页 |
·苹果树腐烂病菌紫外诱变 | 第38页 |
·苹果树腐烂病菌微波诱变 | 第38页 |
·诱变菌株的离体生物活性测定 | 第38-39页 |
·诱变菌株稳定性的测定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苹果树腐烂病菌菌株紫外诱变处理 | 第39-42页 |
·紫外诱变后各菌株与出发菌株的培养性状的观察 | 第39-40页 |
·紫外诱变后各菌株与出发菌株生长速率 | 第40-41页 |
·紫外诱变后各菌株与出发菌株生物学活性 | 第41-42页 |
·苹果树腐烂病菌菌株微波诱变处理 | 第42-45页 |
·微波诱变后各菌株与出发菌株的培养性状的观察 | 第42-43页 |
·微波诱变后各菌株与出发菌株生长速率 | 第43页 |
·微波诱变后各菌株与出发菌株生物学活性 | 第43-45页 |
·诱变菌株稳定性的测定 | 第4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黄腐酸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及诱导抗病性研究 | 第47-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试验材料 | 第47-48页 |
·材料 | 第47页 |
·供试菌株 | 第47页 |
·试验药剂 | 第47-48页 |
·仪器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51页 |
·黄腐酸活性测定 | 第48页 |
·药剂的制备 | 第48页 |
·材料的选取 | 第48-49页 |
·酶活性测定 | 第49-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黄腐酸活性测定 | 第51-52页 |
·SOD 活性的测定 | 第52-53页 |
·POD 活性的测定 | 第53-54页 |
·PAL 活性的测定 | 第54页 |
·PPO 活性的测定 | 第54-55页 |
·CAT 活性的测定 | 第55-5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6-57页 |
第六章 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拮抗菌鉴定 | 第57-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材料 | 第57-58页 |
·供试菌株 | 第57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57页 |
·供试染液 | 第57-58页 |
·主要仪器 | 第58页 |
·方法 | 第58-59页 |
·培养性状的观察和革兰氏染色 | 第58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58页 |
·16SrDNA 片段扩增和序列测定 | 第58-59页 |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培养性状观察 | 第59页 |
·革兰氏染色 | 第59-60页 |
·16SrDNA 的 PCR 扩增及测序结果 | 第60-63页 |
·16SrDNA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建立 | 第63-6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4-66页 |
第七章 拮抗菌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66-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材料 | 第66页 |
·供试菌株和靶标菌株 | 第66页 |
·供试药剂及浓度 | 第66页 |
·方法 | 第66-67页 |
·拮抗细菌活性检测及其无菌发酵液的制备 | 第66-67页 |
·孢子萌发试验 | 第67页 |
·拮抗细菌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抑制效果的测定 | 第67页 |
·拮抗细菌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0页 |
·拮抗细菌活性检测 | 第67页 |
·孢子萌发实验 | 第67-68页 |
·拮抗细菌无菌发酵液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68-70页 |
·拮抗细菌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拮抗作用 | 第7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0-72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72-73页 |
1 结论 | 第72页 |
2 创新点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75页 |
导师简介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