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磷脂与磷脂酶 | 第9-10页 |
·磷脂 | 第9页 |
·磷脂酶C和磷脂酶D | 第9页 |
·磷脂酶A | 第9-10页 |
·Patatin相关磷脂酶A的研究进展与保守结构域 | 第10-11页 |
·模式植物拟南芥中AtpPLA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OspPLA与水稻JA/SA抗病途径的关系 | 第13-14页 |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4页 |
·OspPLA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5-16页 |
·Blast分析及关键词搜索确定OspPLA基因家族成员 | 第15页 |
·OspPLA基因家族进化树分析及命名 | 第15页 |
·蛋白质结构分析及保守结构域序列比对 | 第15-16页 |
·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组织中OspPLA基因家族表达量分析 | 第16-18页 |
·材料准备 | 第16页 |
·总RNA的抽提和检测 | 第16-18页 |
·总RNA浓度测定和半定量RT-PCR | 第18页 |
·T-DNA插入突变体OspPLAⅢα-KO的鉴定 | 第18-19页 |
·OspPLAⅢα-KO与野生型JA处理与白叶枯病菌胁迫实验 | 第19-20页 |
·OspPLAⅢα-KO与野生型JA处理实验 | 第19-20页 |
·OspPLAⅢα-KO与野生型白叶枯病菌胁迫实验 | 第20页 |
·OspPLAⅡη、OspPLAⅢβ基因克隆及植物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0-22页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的遗传转化 | 第22-23页 |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阳性检测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8页 |
·OspPLA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鉴定 | 第24-25页 |
·确定21个OspPLA基因家族成员 | 第24页 |
·OspPLA基因家族基因和蛋白质结构特征 | 第24页 |
·OspPLA基因家族蛋白质保守结构域特征 | 第24-25页 |
·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器官中OspPLA基因家族表达量分析 | 第25-32页 |
·T-DNA插入突变体OspPLAⅢα-KO的鉴定 | 第32-33页 |
·OspPLAⅢα-KO与野生型对JA处理的应答差异 | 第33-34页 |
·对比JA与对照溶液分别处理后的野生型 | 第33页 |
·对比JA与对照溶液分别处理后的突变体 | 第33页 |
·对比JA处理后的突变体与野生型 | 第33-34页 |
·OspPLAⅢα-KO与野生型对白叶枯病菌胁迫的应答差异 | 第34-37页 |
·OspPLAⅡη、OspPLAⅢβ基因克隆及植物超表达载体鉴定 | 第37页 |
·农杆菌介导水稻的遗传转化 | 第37-38页 |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阳性检测 | 第38页 |
4 讨论 | 第38-42页 |
·OspPLA基因家族进化规律及OspPLA蛋白质功能预测 | 第38-41页 |
·含有Arm及LRR结构域OspPLAⅠα | 第40页 |
·含有磷酸泛酰巯基乙胺附着位点的OspPLAⅡλ | 第40页 |
·含有GDP/GTP开关的OspPLAⅣa | 第40-41页 |
·OspPLA基因家族生长阶段及不同组织表达特异性的利用 | 第41页 |
·OspPLAⅢα与JA通路的关系及OspPLAⅢα后续功能验证的设想 | 第41页 |
·OspPLAⅡη、OspPLⅢβ超表达植株的获得和后续实验的设想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附录 | 第48-59页 |
Protocol 1: TransZol提取总RNA | 第48页 |
Protocol 2: TIANScript cDNA第一链合成 | 第48-49页 |
Protocol 3 快速CTAB法抽提总DNA | 第49页 |
Protocol 4 琼脂糖凝胶DNA回收 | 第49-50页 |
Protocol 5 热击转化法 | 第50页 |
Protocol 6 电击转化法 | 第50-51页 |
Protocol 7 碱裂解法质粒DNA的提取 | 第51-52页 |
Protocol 8: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