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引言 | 第10-19页 |
| ·有机肥的种类与施用方法 | 第10-11页 |
| ·农家有机肥 | 第10-11页 |
| ·商品有机肥 | 第11页 |
| ·有机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11-12页 |
| ·施肥时期 | 第11页 |
| ·有机肥施用量 | 第11-12页 |
| ·有机肥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原因 | 第12-13页 |
| ·提高根系生理活性 | 第12页 |
| ·促进分蘖发生 | 第12-13页 |
| ·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 | 第13页 |
| ·减少水稻病虫害和倒伏 | 第13页 |
| ·有机肥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 第13-14页 |
| ·对外观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 第14页 |
| ·对营养和蒸煮品质的影响 | 第14页 |
| ·有机肥对土壤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4-16页 |
| ·土壤pH变化 | 第14-15页 |
| ·土壤微生物 | 第15页 |
| ·土壤成分和结构 | 第15页 |
| ·温室气体排放 | 第15-16页 |
| ·存在问题和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19页 |
|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 ·本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 第17页 |
|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 ·定点试验处理设置 | 第19页 |
| ·2011~2012年材料与试验概况 | 第19-20页 |
| ·取样与测定 | 第20-25页 |
| ·根系形态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0-22页 |
| ·地上部干物重测定 | 第22-23页 |
| ·稻株氮、磷、钾的测定 | 第23页 |
| ·土壤性质的测定 | 第23页 |
| ·温室气体的测定 | 第23-24页 |
| ·考种与计产 | 第24页 |
| ·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9页 |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25页 |
|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根系形态及生理活性的影响 | 第25-35页 |
| ·根干重、地上部干物重和根-冠比变化 | 第25-28页 |
| ·根长、根直径和比根长变化 | 第28页 |
| ·根系氧化力的变化 | 第28页 |
| ·根系伤流量的变化 | 第28页 |
| ·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变化 | 第28-32页 |
| ·根系形态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关系 | 第32-33页 |
| ·根系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33-35页 |
| ·对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利用率的影响 | 第35-41页 |
| ·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 | 第35页 |
| ·氮素积累与氮肥利用效率 | 第35-37页 |
| ·磷的吸收与积累 | 第37-38页 |
| ·钾的吸收与积累 | 第38-40页 |
| ·养分偏生产力 | 第40-41页 |
| ·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41-43页 |
| ·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 第41页 |
| ·对土壤中速效养分及有机质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对土壤中硝态氮和氨态氮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对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第43页 |
| ·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 | 第43-49页 |
| ·不同处理下的水稻产量及温室气体方差分析 | 第43-44页 |
| ·甲烷(CH_4)排放 | 第44-45页 |
| ·二氧化碳(CO_2)排放 | 第45-46页 |
| ·氧化亚氮(N_2O)排放 | 第46-47页 |
| ·全球增温潜势(GWP) | 第47-49页 |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9-55页 |
| ·讨论 | 第49-52页 |
| ·关于不同有机肥的增产效应 | 第49页 |
| ·关于不同有机肥处理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 第49-50页 |
| ·关于不同有机肥处理对稻株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与利用效应 | 第50-51页 |
| ·关于不同有机肥处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51页 |
| ·关于不同有机肥处理的温室效应 | 第51-52页 |
| ·关于施氮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环境效益 | 第52页 |
| ·结论 | 第52-55页 |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53页 |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附录 | 第62-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