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25页 |
导言 | 第25-32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25-28页 |
二、 写作思路 | 第28-3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第一章 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32-74页 |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的法律性质 | 第32-51页 |
一、 交易所的产生及主要功能 | 第32-35页 |
二、 交易所的法律性质及其演变 | 第35-42页 |
三、 我国交易所的法律性质 | 第42-47页 |
四、 我国交易所的改革方向 | 第47-51页 |
第二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 第51-61页 |
一、 信息披露制度的起源 | 第52-54页 |
二、 信息披露的经济理论基础 | 第54-59页 |
三、 信息披露的法理基础 | 第59-61页 |
第三节 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监管的理论依据和相关内容 | 第61-74页 |
一、 信息披露监管的理论依据:博弈论 | 第61-64页 |
二、 交易所监管职能的扩张 | 第64-67页 |
三、 交易所信息披露监管的根本目标 | 第67-68页 |
四、 交易所信息披露监管的法律特点 | 第68-69页 |
五、 交易所与行政部门在信息披露监管中的分工与配合 | 第69-71页 |
六、 加强我国交易所在上市公司监管中的作用 | 第71-74页 |
第二章 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监管权的法律透视 | 第74-119页 |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监管权的权源 | 第74-79页 |
一、 授权自律与法定自律 | 第74-75页 |
二、 监管权源之一:契约——上市协议 | 第75-76页 |
三、 监管权源之二:立法授权 | 第76-77页 |
四、 监管权源之三: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 | 第77-79页 |
第二节 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监管权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79-87页 |
一、 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监管权的法律性质之争 | 第79-80页 |
二、 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监管权的法律性质具有混合性 | 第80-87页 |
第三节 证券交易所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87-94页 |
一、 一级市场发行阶段:服务关系 | 第87-89页 |
二、 申请上市阶段:审查与批准关系 | 第89-91页 |
三、 挂牌上市后阶段:服务和监管关系 | 第91-94页 |
第四节 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监管权的可诉性分析 | 第94-119页 |
一、 是否具有可诉性 | 第94-97页 |
二、 诉讼的性质:行政诉讼还是民事诉讼 | 第97-104页 |
三、 有限的可诉性:诉讼阻隔机制 | 第104-119页 |
第三章 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监管的国际比较 | 第119-183页 |
第一节 主要国家和地区证券监管模式介绍与对比 | 第119-135页 |
一、 国际上三类主要的证券监管模式及其演变 | 第119-125页 |
二、 交易所在主要国家和地区证券监管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125-131页 |
三、 交易所监管与行政监管的协作 | 第131-135页 |
四、 简要评述 | 第135页 |
第二节 信息披露内容标准比较:重大性标准 | 第135-150页 |
一、 兼采股价敏感性标准和投资者决策标准 | 第137-145页 |
二、 以股价敏感性为主的“重大性”标准 | 第145-148页 |
三、 以投资者决策为主的“重大性”标准 | 第148-149页 |
四、 简要评述 | 第149-150页 |
第三节 信息披露时间标准及披露渠道比较 | 第150-166页 |
一、 信息披露时点:以实时披露为趋势 | 第151-157页 |
二、 信息披露渠道:以电子化披露为趋势 | 第157-165页 |
三、 简要评述 | 第165-166页 |
第四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责任比较 | 第166-183页 |
一、 刑事责任比较 | 第166-167页 |
二、 行政责任比较 | 第167-171页 |
三、 民事责任比较 | 第171-174页 |
四、 交易所的处分比较 | 第174-181页 |
五、 简要评述 | 第181-183页 |
第四章 我国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监管现状 | 第183-236页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实证分析 | 第183-215页 |
一、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正面典型案例分析 | 第183-188页 |
二、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反面典型案例分析 | 第188-209页 |
三、 近年信息披露违规及交易所查处的情况 | 第209-215页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现状 | 第215-236页 |
一、 监管边界暨权限:证监会与交易所的分工 | 第215-221页 |
二、 监管的基本原则和重大性标准 | 第221-227页 |
三、 信息披露监管的内容 | 第227-230页 |
四、 信息披露审核方式 | 第230-232页 |
五、 披露时点和披露渠道 | 第232-234页 |
六、 对信息披露违规的监管措施和纪律处分 | 第234-236页 |
第五章 我国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36-253页 |
第一节 监管理念和监管制度上的问题 | 第236-242页 |
一、 监管理念上的问题 | 第236-237页 |
二、 停牌制度上的问题 | 第237-239页 |
三、 退市制度上的问题 | 第239-242页 |
第二节 监管权限配置上的问题 | 第242-246页 |
一、 行政监管幅度过宽,监管目标多而全 | 第242-245页 |
二、 行政监管过度,交易所监管不足 | 第245-246页 |
三、 行政监管与交易所监管的配合存在脱节与漏洞 | 第246页 |
第三节 监管具体执行上的问题 | 第246-253页 |
一、 监管方式上的问题:事前形式审核为主 | 第246-248页 |
二、 监管公开上的问题:透明度仍存不足 | 第248-249页 |
三、 信息披露渠道上的问题:传统付费报纸,未能实时披露 | 第249-250页 |
四、 监管措施和纪律处分上的问题:手段缺乏,力度不够 | 第250-253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监管的相关制度 | 第253-277页 |
第一节 转变监管理念,完善监管规则和制度 | 第253-265页 |
一、 转变信息披露监管理念 | 第253-255页 |
二、 制定或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的法律规则 | 第255-258页 |
三、 进一步完善停复牌制度 | 第258-261页 |
四、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退市制度 | 第261-265页 |
第二节 交易所监管与行政监管权限的再配置 | 第265-277页 |
一、 妥善处理好交易所监管和行政监管的关系 | 第266-268页 |
二、 实现交易所监管与行政监管的有机融合 | 第268页 |
三、 证监会负责初始信息披露的监管与行政处罚 | 第268-274页 |
四、 交易所负责持续信息披露的日常监管 | 第274-277页 |
第七章 完善我国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监管的执行措施 | 第277-295页 |
第一节 转变信息披露审核模式 | 第277-280页 |
一、 信息披露审核模式:由事前审核转变为事后监管 | 第277-279页 |
二、 实行事后监管模式的相关配套措施 | 第279-280页 |
第二节 进一步实施监管公开,提升监管透明度 | 第280-282页 |
一、 监管标准公开 | 第280-281页 |
二、 监管过程公开 | 第281-282页 |
三、 监管结果公开 | 第282页 |
第三节 完善法定披露渠道,实行披露全程电子化 | 第282-285页 |
一、 取消付费纸质报刊披露的强制性规定 | 第283-284页 |
二、 将交易所官方网站作为法定披露渠道 | 第284页 |
三、 实行公告提交与披露的全程电子化 | 第284-285页 |
四、 加强网络信息系统建设,保障披露安全 | 第285页 |
第四节 实行差异化信息披露 | 第285-288页 |
一、 完善信息披露内容,提高披露的有效性 | 第285-286页 |
二、 尝试分类监管,实行差异化信息披露 | 第286-288页 |
第五节 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执法措施 | 第288-295页 |
一、 丰富监管手段和纪律处分措施 | 第288-290页 |
二、 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 | 第290页 |
三、 完善监管措施和纪律处分措施的实施程序 | 第290-292页 |
四、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综合协调体系 | 第292-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295-30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09-310页 |
后记 | 第310-3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