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护国际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导言 | 第19-29页 |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9-2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第一章 庇护的概念和对象 | 第29-63页 |
第一节 庇护的历史和概念 | 第29-44页 |
一、 庇护的历史沿革 | 第29-35页 |
二、 庇护的形式 | 第35-38页 |
三、 庇护的概念 | 第38-44页 |
第二节 庇护的对象 | 第44-57页 |
一、 庇护与政治犯 | 第44-50页 |
二、 当代庇护制度的保护对象:政治难民 | 第50-57页 |
第三节 庇护与主权和人权 | 第57-63页 |
一、 庇护与主权 | 第57-59页 |
二、 庇护与人权 | 第59-63页 |
第二章 庇护的国际法依据 | 第63-85页 |
第一节 国际条约 | 第64-77页 |
一、 国际难民条约 | 第64-69页 |
二、 国际人权条约 | 第69-77页 |
第二节 国际习惯法 | 第77-82页 |
一、 国际习惯法中的难民不推回原则 | 第77-78页 |
二、 不推回原则构成国际习惯法 | 第78-82页 |
第三节 一般法律原则 | 第82-85页 |
一、 主要庇护国家国内法 | 第83-84页 |
二、 一般法律原则的作用 | 第84-85页 |
第三章 庇护审查的标准和程序 | 第85-132页 |
第一节 给予庇护的前提:政治难民 | 第86-111页 |
一、 有正当理由的畏惧 | 第86-92页 |
二、 迫害的构成要件 | 第92-99页 |
三、 迫害的原因 | 第99-106页 |
四、 身处国籍国或惯常居住国之外 | 第106-109页 |
五、 不能或不愿接受本国保护或回国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拒绝庇护的理由:排除条件 | 第111-117页 |
一、 已经受到联合国保护或援助的人 | 第111-112页 |
二、 被认为无需国际保护的人 | 第112-113页 |
三、 被确定为不得保护的人 | 第113-117页 |
第三节 停止庇护的原因:终止条件 | 第117-124页 |
一、 自愿接受本国的保护 | 第118-120页 |
二、 自愿重新取得原国籍 | 第120-121页 |
三、 取得新国籍且受其保护 | 第121页 |
四、 已在过去畏惧迫害的国家重新定居 | 第121-122页 |
五、 成为难民的理由已不复存在 | 第122-123页 |
六、 成为难民的理由已不复存在的无国籍人 | 第123-124页 |
第四节 公平和快捷的庇护审查程序 | 第124-132页 |
一、 对庇护审查程序的基本要求 | 第125-126页 |
二、 审查程序中确定事实的方式 | 第126-131页 |
三、 上诉权 | 第131-132页 |
第四章 庇护与难民待遇 | 第132-181页 |
第一节 寻求庇护者不被推回的待遇 | 第132-149页 |
一、 难民不推回原则的法律依据 | 第132-137页 |
二、 难民不推回原则的具体内容 | 第137-144页 |
三、 难民不推回原则的例外 | 第144-149页 |
第二节 授予庇护前的“接待待遇” | 第149-161页 |
一、 国际公约与庇护接待待遇 | 第149-153页 |
二、 联合国难民署关于接待待遇的建议 | 第153-161页 |
第三节 授予庇护后的“正式待遇” | 第161-181页 |
一、 难民享有的经济、社会权利 | 第162-169页 |
二、 难民享有的公民、政治权利 | 第169-175页 |
三、 难民享有的最终安置权利 | 第175-181页 |
第五章 中国的难民庇护制度及其完善 | 第181-207页 |
第一节 中国难民庇护实践及面临的法律问题 | 第182-190页 |
一、 中国为难民提供庇护的实践 | 第182-186页 |
二、 中国难民庇护实践面临的法律问题 | 第186-190页 |
第二节 国际法义务与中国难民庇护立法 | 第190-200页 |
一、 中国承担的国际法义务 | 第190-196页 |
二、 中国难民庇护相关立法 | 第196-200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难民庇护制度的建议 | 第200-207页 |
一、 明确政治难民概念和难民地位标准 | 第201-202页 |
二、 确定寻求庇护者及难民待遇标准 | 第202-204页 |
三、 创设难民甄别程序并明确主管机关 | 第204-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2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26-227页 |
后记 | 第227-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