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研究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依据 | 第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 ·创新点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32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0-28页 |
| ·地理位置 | 第20-22页 |
|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 ·气候基本状况 | 第23-24页 |
| ·水文 | 第24-25页 |
| ·碳源排放量 | 第25-28页 |
| ·地貌特征 | 第28页 |
| ·基础地质 | 第28-32页 |
| ·盆地岩性 | 第28-29页 |
| ·地质构造 | 第29-30页 |
| ·地质褶皱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场地选址指标体系 | 第32-35页 |
| ·工程场地建设 | 第32页 |
| ·良好的储集体 | 第32-33页 |
| ·安全性 | 第33页 |
| ·盖层稳定性 | 第33页 |
| ·场地稳定性 | 第33页 |
| ·经济适宜性 | 第33页 |
| ·环境保护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地质储存条件 | 第35-54页 |
| ·基底结构 | 第35-36页 |
| ·地层特征 | 第36-38页 |
| ·构造单元划分 | 第38-40页 |
| ·储盖层特征 | 第40-42页 |
| ·北部断块带 | 第40页 |
| ·茫崖坳陷 | 第40-41页 |
| ·三湖新坳陷 | 第41-42页 |
| ·油气分布规律 | 第42-43页 |
| ·柴北油气藏分布规律 | 第42页 |
| ·柴西油气藏分布规律 | 第42-43页 |
| ·深部咸水含水层及其地质特征 | 第43-44页 |
| ·水文地质属性 | 第43页 |
| ·深部咸水含水层资源属性 | 第43-44页 |
| ·CO2地质储存深部咸水含水层综合定义 | 第44页 |
| ·地质储存机理 | 第44-47页 |
| ·物理储存 | 第44-46页 |
| ·地球化学储存 | 第46-47页 |
| ·地热特征 | 第47-51页 |
| ·地表温度 | 第47页 |
| ·地温梯度 | 第47-50页 |
| ·大地热流值 | 第50-51页 |
| ·地壳稳定性 | 第51-54页 |
| ·地震 | 第51页 |
| ·断裂 | 第51-52页 |
| ·动峰加速度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盆地级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 | 第54-73页 |
| ·盆地潜力计算评价指标 | 第54-60页 |
| ·一级构造单元规模评价指标 | 第54-55页 |
| ·一级构造单元安全性评价指标 | 第55页 |
| ·一级构造地热条件评价指标 | 第55-56页 |
| ·一级构造单元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指标 | 第56-57页 |
| ·一级构造单元区域性储、盖层及其组合、物性特征指标 | 第57-59页 |
| ·一级构造单元 CO2地质储存完整性评价指标 | 第59-60页 |
| ·盆地级单元概化与计算原则 | 第60-61页 |
| ·盆地级潜力计算原则 | 第60页 |
| ·盆地单元概化 | 第60-61页 |
| ·盆地级深部咸水含水层潜力评价 | 第61-63页 |
| ·深部咸水含水层潜力计算方法 | 第61-63页 |
| ·柴达木盆地深部咸水含水层储量计算 | 第63页 |
| ·油田盆地级推定潜力评价 | 第63-66页 |
| ·油田盆地潜力计算方法 | 第63-65页 |
| ·柴达木盆地油田储量潜力计算 | 第65-66页 |
| ·气田盆地级推定潜力评价 | 第66-70页 |
| ·气田盆地潜力计算方法 | 第66-67页 |
| ·气田储量计算 | 第67-70页 |
| ·盆地级推定潜力汇总 | 第70-71页 |
| ·储量汇总计算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页 |
| ·参数获取 | 第71-73页 |
| 第六章 柴达木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层适宜性评价 | 第73-81页 |
| ·评价指标组成及说明 | 第73-74页 |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74页 |
| ·权重求取 | 第74-79页 |
| ·柴达木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综合评价 | 第79-8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结论 | 第81-82页 |
| ·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