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现代哲学(1919年~)论文--二十世纪哲学论文

冯友兰“极高明而道中庸”思想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9-14页
第一章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含义第14-23页
 第一节 理论背景第14-16页
  1、政治背景第14-15页
  2、文化背景第15-16页
 第二节 词源探析第16-18页
 第三节 冯友兰的诠释第18-23页
  1、极高明的含义第19-20页
  2、道中庸的含义第20-21页
  3、“而”的含义第21-23页
第二章 精神境界第23-34页
 第一节 四境界说第23-28页
  1、觉解第23-24页
  2、四种境界第24-26页
  3、“极高明而道中庸”所在的境界第26-28页
 第二节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第28-34页
  1、圣人与贤人第28-30页
  2、成圣的途径第30-31页
  3、内圣而外王第31-34页
第三章 评价标准第34-40页
 第一节 《庄子·天下篇》的影响第34-36页
 第二节 对先秦儒家、名家、道家、佛家和宋明道学的评价第36-40页
第四章 形上学的方法论第40-49页
 第一节 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第40-42页
 第二节 两种方法的结合第42-44页
 第三节 形上学的基础第44-49页
  1、理、气、道体、大全第44-46页
  2、四者与“极高明而道中庸”第46-49页
第五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第49-58页
 第一节 学界的有关讨论第49-51页
 第二节 冯友兰的建构第51-55页
  1、建构的过程第51-52页
  2、对中国哲学的重建第52-55页
 第三节 对未来哲学发展的启示第55-58页
结语第58-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后记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物—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物体系》论析
下一篇: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中硕士双学位授予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