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大脑的解剖学基础 | 第11-14页 |
·大脑灰质 | 第11-12页 |
·大脑白质 | 第12-13页 |
·基底神经节 | 第13-14页 |
·PD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PD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页 |
·PD早期影像学的研究发展 | 第14-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 第15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静息态fMRI和DTI的原理及分析方法 | 第16-28页 |
·静息态fMRI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静息态fMRI的背景及原理 | 第17页 |
·静息态fMRI数据的信号特征 | 第17-18页 |
·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DTI的研究现状 | 第19-28页 |
·DTI的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DTI模型 | 第21-22页 |
·DTI的属性及意义 | 第22-23页 |
·基于白质弥散属性的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基于DTI的纤维跟踪算法的分析 | 第24-28页 |
·确定性跟踪算法 | 第24-26页 |
·概率性跟踪算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基于静息态fMRI研究STN在早期PD中的作用 | 第28-41页 |
·实验数据 | 第28-30页 |
·被试资料及数据信息 | 第28-29页 |
·静息态fMRI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研究背景 | 第30页 |
·PD中STN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 | 第30-38页 |
·正常人双侧STN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 | 第31-35页 |
·LSTN单样本T检验结果 | 第33页 |
·RSTN单样本T检验结果 | 第33-35页 |
·PD 患者 STN 静息态功能连接网络的异常 | 第35-38页 |
·VBM分析 | 第35-36页 |
·LSTN双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 | 第36页 |
·RSTN双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结果讨论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DTI研究STN在早期PD中的作用 | 第41-5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41-42页 |
·研究方法及过程 | 第42-44页 |
·DTI数据预处理 | 第42页 |
·基于VBA统计方法的FA影像分析 | 第42-43页 |
·双侧STN到全脑白质结构连接的构建 | 第43页 |
·STN和ACC、RIFC、pre-SMA的纤维连接强度计算 | 第43-44页 |
·研究结果 | 第44-48页 |
·VBA分析结果 | 第44-45页 |
·STN到全脑的白质纤维连接结果 | 第45-47页 |
·STN和RIFC、pre-SMA、ACC的纤维连接强度差异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讨论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第51-53页 |
·总结 | 第51-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