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利益表达和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定义 | 第12-13页 |
2.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类型和方式 | 第13页 |
3.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成因综述 | 第13-14页 |
4.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矫治路径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 | 第15-18页 |
1.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理论视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农民工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现状及特征 | 第18-22页 |
(一) 农民工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现状 | 第18-20页 |
1.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数量增多、规模增大 | 第18-19页 |
2.非制度化利益表达形式、内容更加多样 | 第19-20页 |
3.非制度化利益表达行为日趋激烈、破坏更加严重 | 第20页 |
(二) 农民工利益表达中的现实矛盾 | 第20-22页 |
1.利益表达愿望迫切与利益表达能力不足的矛盾 | 第20页 |
2.利益表达欲望增长与表达渠道狭窄的矛盾 | 第20-21页 |
3.利益表达方式增多与利益表达非制度化的矛盾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农民工非制度化利益表达中的两种类型 | 第22-27页 |
(一) “无奈”型非制度化利益表达 | 第22-24页 |
(二) “无赖”型非制度化利益表达 | 第24-25页 |
(三) 两种类型的区分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农民工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生发逻辑 | 第27-34页 |
(一) 无奈型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生发逻辑 | 第27-30页 |
1.利益表达主体的维权意识、利益表达能力较弱 | 第27-28页 |
2.结构性的利益表达渠道闭塞、使用度低 | 第28-29页 |
3.利益表达方式的低组织性 | 第29-30页 |
(二) “无赖”型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生发逻辑 | 第30-34页 |
1.利益表达主体的维权意识、维权能力较强 | 第31页 |
2.利益表达客体的有效性相对较高 | 第31-32页 |
3.利益表达方式组织化较强 | 第32-34页 |
第五章 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矫治路径 | 第34-36页 |
(一) 增强利益表达主体的利益表达意识和表达能力 | 第34页 |
(二) 健全利益表达的体制机制,增强利益表达客体的结构性 | 第34-35页 |
(三) 培育完善农民工自身的利益表达组织 | 第35页 |
(四) 发挥大众媒介利益表达载体的作用 | 第35-3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意义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