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植物内生真菌简介 | 第12-13页 |
·从植物内生真菌中发现的新活性化合物的种类 | 第13-15页 |
·生物碱类 | 第13页 |
·环肽类 | 第13页 |
·萜类 | 第13-14页 |
·甾体类 | 第14页 |
·醌类化合物 | 第14页 |
·酯类 | 第14页 |
·酚类及有机酸类 | 第14-15页 |
·松萝属地衣体 | 第15-18页 |
·松萝属地衣体的资源分布 | 第15页 |
·松萝属地衣体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松萝属地衣体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 第15-16页 |
·松萝酸的生物活性及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虎杖 | 第18-21页 |
·虎杖的生物学特性 | 第18-19页 |
·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的生物活性及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活性物质的鉴定方法简介 | 第21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1页 |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第21页 |
·荧光分析 | 第21页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1-22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松萝地衣体和虎杖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 第23-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3页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3页 |
·样品来源及采集 | 第23-24页 |
·实验主要培养基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松萝地衣体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24页 |
·虎杖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24-25页 |
·实验结果菌体 | 第25-27页 |
·松萝地衣体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 第25-26页 |
·植物虎杖样品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 第26-27页 |
第3章 松萝酸产生菌的筛选 | 第27-46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7页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7页 |
·实验主要培养基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松萝地衣体内生菌的发酵及发酵产物的提取纯化方法 | 第28页 |
·松萝酸产生菌的薄层层析筛选 | 第28-29页 |
·松萝酸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 | 第29页 |
·松萝酸液相质谱联用(LC-MS)检测相对分子量 | 第29-30页 |
·菌株 06504 的发酵周期的确定 | 第30页 |
·实验结果 | 第30-46页 |
·松萝酸产生菌的薄层层析筛选结果 | 第30-33页 |
·松萝酸高效液相色谱筛选及产量测定 | 第33-40页 |
·液相质谱联用检测结果 | 第40-43页 |
·菌株 06504 发酵周期的测定 | 第43-44页 |
·菌株 06504 发酵产生的松萝酸积累部位的鉴定 | 第44-46页 |
第4章 白藜芦醇产生菌的筛选 | 第46-59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6-47页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实验主要培养基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虎杖内生菌的发酵及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47页 |
·高效液相色谱(HPLC)筛选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产生菌 | 第47-48页 |
·菌株 06720 和菌株 06733 的发酵周期的测定 | 第48页 |
·菌株 06720 和菌株 06733 产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积累部位的鉴定 | 第48页 |
·实验结果 | 第48-59页 |
·HPLC 仪测定发酵液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含量 | 第48-55页 |
·菌株 06720、06733 发酵周期的测定结果 | 第55-56页 |
·菌株 06720 的白藜芦醇和菌株 06733 白藜芦醇苷的积累部位的鉴定 | 第56-59页 |
总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