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县城在欠发达地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第15-16页 |
·当前县城发展问题突出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 第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3页 |
·城市空间拓展动力要素与合理性评价内涵与研究的空间层次 | 第17-18页 |
·皖北地区 | 第18-22页 |
·县城 | 第22-23页 |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35页 |
·国外城市空间拓展动力要素与合理性评价研究及其评述 | 第25-29页 |
·国外城市空间拓展动力要素研究 | 第25-28页 |
·国外城市空间拓展合理性评价研究 | 第28-29页 |
·国外研究评述 | 第29页 |
·国内城市空间拓展动力要素与合理性评价研究及其述评 | 第29-35页 |
·国内城市空间拓展动力要素研究 | 第30-33页 |
·国内城市空间拓展合理性评价研究 | 第33页 |
·国内研究述评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城市空间拓展动力要素与合理性理论探讨 | 第35-55页 |
·相关理论 | 第35-42页 |
·城市空间拓展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理论 | 第35-39页 |
·有机疏散理论 | 第39-41页 |
·紧凑城市理论 | 第41-42页 |
·城市空间拓展动力要素分析 | 第42-50页 |
·社会要素与城市空间拓展 | 第42-44页 |
·经济要素与城市空间拓展 | 第44-45页 |
·政治要素与城市空间拓展 | 第45-46页 |
·技术要素与城市空间拓展 | 第46-47页 |
·文化要素与城市空间拓展 | 第47-48页 |
·生态要素与城市空间拓展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页 |
·城市空间拓展合理性理论探讨 | 第50-55页 |
·城市空间拓展合理性的时代性和特定性 | 第51页 |
·城市发展观的科学性 | 第51-52页 |
·城市空间拓展他组织与自组织的耦合性 | 第52-53页 |
·城市空间拓展的可持续性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城市空间拓展合理性评价研究 | 第55-67页 |
·城市空间拓展合理性评价目标与重点内容 | 第55-56页 |
·评价目标 | 第55页 |
·评价重点内容 | 第55-56页 |
·城市空间拓展合理性评价的方法 | 第56-57页 |
·评价方法思路 | 第56-57页 |
·城市空间拓展合理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57-60页 |
·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 | 第57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57-59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9-60页 |
·指标的一致化 | 第60-62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2-63页 |
·综合评判 | 第63-64页 |
·城市空间拓展的动态评价框架 | 第64-67页 |
第五章 利辛县县城空间拓展动力要素与合理性评价 | 第67-105页 |
·利辛县概况 | 第67-69页 |
·利辛县县城空间拓展分析 | 第69-78页 |
·县城外部空间拓展分析 | 第70-71页 |
·县城内部空间拓展分析 | 第71-78页 |
·县城空间拓展动力要素分析 | 第78-87页 |
·自然环境要素是县城空间拓展的基础 | 第78-79页 |
·经济要素是县城空间拓展的根本动力 | 第79-81页 |
·政治要素是县城空间拓展的主导动力 | 第81-83页 |
·交通要素对县城空间拓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向性作用 | 第83-84页 |
·社会要素对县城空间拓展具有拉动作用 | 第84-86页 |
·文化要素对县城空间拓展具有特殊意义 | 第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利辛县县城城市空间拓展合理性评价 | 第87-101页 |
·评价指标值的获取 | 第87-96页 |
·指标权重的获得 | 第96-99页 |
·综合评价与分析 | 第99-101页 |
·小结 | 第101页 |
·县城空间优化策略 | 第101-105页 |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 第101-102页 |
·功能“有机集中” | 第102-103页 |
·保护耕地、合理引导农民进城 | 第103页 |
·保护生态环境、塑造城市特色 | 第103-104页 |
·加强县城城市规划管理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论文不足及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附录 | 第113-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