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插图及附表清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9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忽视山水保护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 第13页 |
·忽视山水利用导致城市布局的混乱 | 第13-14页 |
·忽视山水深层次发掘导致地方特色的消失 | 第14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 第14-16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7-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研究范围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第19-31页 |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山水 | 第19页 |
·山水生态、山水景观以及山水文化 | 第19-20页 |
·山水城市 | 第20-21页 |
·城市空间形态 | 第21页 |
·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山水保护层面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山水利用层面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山水文化层面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城市形态发展的理论研究 | 第24-27页 |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发展综述 | 第24-26页 |
·国内城市形态研究发展综述 | 第26-27页 |
·国内城市形态演变的实证研究 | 第27-29页 |
·桂林——由“团块状”转变为“多中心组团式” | 第27-28页 |
·国内实证对东至县城空间形态的启示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山水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方法研究 | 第31-45页 |
·山水格局与城市空间形态 | 第31-33页 |
·山、水、城格局关系 | 第31页 |
·山水与城市空间布局 | 第31-33页 |
·结合山水生态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方法 | 第33-37页 |
·针对山水的土地分类管理 | 第33-35页 |
·山水生态与城市规模 | 第35-36页 |
·山水生态与城市空间组织 | 第36-37页 |
·围绕山水景观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方法 | 第37-42页 |
·城市轮廓线 | 第38-39页 |
·高度控制 | 第39-40页 |
·视觉体系 | 第40-42页 |
·围绕山水文化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方法 | 第42-43页 |
·增加山水内涵 | 第42-43页 |
·营造山水意境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东至县城山水空间形态演化分析 | 第45-59页 |
·东至县城山水条件分析 | 第45-49页 |
·东至县城山水 | 第45-46页 |
·东至县城山水生态、山水景观以及山水文化 | 第46-49页 |
·东至县城山水空间形态演化历程分析 | 第49-50页 |
·东至县城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分析 | 第50-57页 |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影响因素 | 第50-51页 |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 第51-54页 |
·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问题 | 第54-56页 |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启示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东至县城山水空间形态优化对策研究 | 第59-77页 |
·发展背景研究 | 第59-60页 |
·城市化加速发展 | 第59页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 | 第59页 |
·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 | 第59-60页 |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 | 第60页 |
·发展目标与形象定位研究 | 第60-61页 |
·空间形态的土地适宜性分析 | 第61-63页 |
·空间形态发展策略 | 第63-71页 |
·山水生态与东至县城空间形态的融合 | 第63-66页 |
·山水景观与东至县城空间形态的融合 | 第66-69页 |
·山水文化与东至县城空间形态的融合 | 第69-71页 |
·未来东至县城山水空间形态整合与拓展 | 第71-76页 |
·未来东至城市扩展方向选择 | 第71-72页 |
·构建“多中心组团”状的城市形态 | 第72-73页 |
·实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 | 第73-74页 |
·优秀山水空间形态的保护、延续与发展 | 第74-75页 |
·未来东至县城空间形态导向——“依山拥河,交通绿轴,组团间隔”的山水城市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