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经学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6页 |
| 引言 | 第16-25页 |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二、作为现代话语的熊十力经学思想研究 | 第18-19页 |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9-24页 |
| 四、论文的创新点、难点 | 第24-2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25-41页 |
| ·经学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 第27-32页 |
| ·“新唯识论”与“六经”之关系 | 第32-37页 |
| ·经学的哲学化 | 第37-41页 |
| 第2章 熊十力的学术资源 | 第41-53页 |
| ·对佛教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 第41-44页 |
| ·对西方哲学的批判性梳理 | 第44-48页 |
| ·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批判与继承 | 第48-53页 |
| 第3章 传统经学的危机 | 第53-72页 |
| ·问题视域:“中学”危机 | 第56-63页 |
| ·学理因素 | 第56-57页 |
| ·“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经学危机 | 第57-59页 |
| ·“科玄之争”,哲学“无用论” | 第59-63页 |
| ·“西学为用” | 第63-67页 |
| ·解决路径:“中体中用” | 第67-72页 |
| 第4章 经学的哲学化(上):“体用不二” | 第72-118页 |
| ·经学哲学化的逻辑结构:“体用不二” | 第74-90页 |
| ·“体用不二”的内涵 | 第75-81页 |
| ·“体用不二”逻辑结构的内部特征 | 第81-90页 |
| ·功能 | 第90-106页 |
| ·既存有又活动 | 第90-96页 |
| ·既内在又超越 | 第96-101页 |
| ·既一又多 | 第101-106页 |
| ·对“体用不二”之逻辑结构与功能的批导 | 第106-118页 |
| ·立“体”与立“用”两不足 | 第106-108页 |
| ·“体”开“用”的动力不足问题 | 第108-113页 |
| ·“体”与“用”区分的“不稳定” | 第113-118页 |
| 第5章 经学的哲学化(中):内圣外王 | 第118-203页 |
| ·内圣学 | 第119-165页 |
| ·“乾元性海”、“天人不二”本体论 | 第120-133页 |
| ·“翕辟成变”、“心物不二”的宇宙论 | 第133-146页 |
| ·“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的人生论 | 第146-157页 |
| ·“智识合一”、“转识成智”的认识论 | 第157-165页 |
| ·外王学 | 第165-199页 |
| ·格物致知:科技哲学 | 第166-176页 |
| ·“群龙无首”:平等、自由、民主的政治哲学 | 第176-188页 |
| ·社会主义: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历史哲学 | 第188-199页 |
| ·内圣与“新外王”的统一 | 第199-203页 |
| 第6章 在经学和经学史之间 | 第203-238页 |
| ·释经的方法论 | 第203-215页 |
| ·本体论诠释法 | 第203-212页 |
| ·“六经注我” | 第212-215页 |
| ·熊十力对“六经”的解读 | 第215-235页 |
| ·《诗》 | 第216-220页 |
| ·《书》 | 第220-223页 |
| ·《礼》 | 第223-226页 |
| ·《乐》 | 第226-227页 |
| ·《易》 | 第227-232页 |
| ·《春秋》 | 第232-235页 |
| ·对熊十力“释经”之评价 | 第235-238页 |
| 第7章 熊十力经学思想的历史定位 | 第238-249页 |
| ·对辛亥革命补课的完成 | 第239-241页 |
|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重建儒学道德形上学 | 第241-245页 |
| ·开创“儒学第四期” | 第245-2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9-253页 |
| 致谢 | 第253-254页 |
| 在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