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 ·文献流传述略 | 第16-17页 |
| ·以往《左传》预言的研究回顾 | 第17-22页 |
|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22-27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23-27页 |
| ·预言的选择 | 第23页 |
| ·研究的理论方法 | 第23-27页 |
| 第二章 预言的分类与编纂 | 第27-53页 |
| ·预言的分类 | 第27-47页 |
| ·形式 | 第27-33页 |
| ·卜筮预言 | 第28-29页 |
| ·神、鬼占与梦占 | 第29-30页 |
| ·天象之占 | 第30-31页 |
| ·凭空的推断 | 第31-32页 |
| ·相占 | 第32页 |
| ·其他 | 第32-33页 |
| ·年代 | 第33-34页 |
| ·国别 | 第34-35页 |
| ·预言对象 | 第35-36页 |
| ·预言结果 | 第36-38页 |
| ·预言者 | 第38-42页 |
| ·贵族 | 第38-39页 |
| ·史官 | 第39页 |
| ·卜巫之官 | 第39-41页 |
| ·鬼、神 | 第41-42页 |
| ·预言场合 | 第42-47页 |
| ·国家重大的事件与活动 | 第43-44页 |
| ·人物的出生与死亡 | 第44页 |
| ·异常的自然现象 | 第44-45页 |
| ·婚媾行为 | 第45-46页 |
| ·人事上的变迁 | 第46-47页 |
| ·预言的编纂 | 第47-53页 |
| ·铺叙于史与插叙于史 | 第47-50页 |
| ·绘声绘色与神乎其神 | 第50-53页 |
| 第三章 “神异”预言历史思维的“二重性” | 第53-98页 |
| ·原始宗教的神秘思维 | 第53-65页 |
| ·对“自然”的崇拜 | 第54-56页 |
| ·对“卜、筮”的追崇 | 第56-58页 |
| ·对“巫、鬼”的信奉 | 第58-61页 |
| ·对“诡秘”的敬畏 | 第61-65页 |
| ·理性思维 | 第65-81页 |
| ·预言“神意”中的理性依据 | 第66-71页 |
| ·预言视角的理性转变 | 第71-75页 |
| ·人本思维的理性深化 | 第75-79页 |
| ·对于历史知识的运用 | 第79-81页 |
| ·二重性的的结合—史家知识体系、心理活动与社会文化、社会表征的共同作用 | 第81-98页 |
| ·二重性结合的表象:史家 “知识体系”的整合 | 第82-87页 |
| ·二重性结合的实质:“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桥梁 | 第87-98页 |
| 第四章 “神异”预言中的历史思想 | 第98-120页 |
| ·历史评价 | 第98-107页 |
| ·对历史事件的评判 | 第99-100页 |
| ·对历史人物的评析 | 第100-104页 |
| ·对国家前途的评论 | 第104-107页 |
| ·历史哲学概念 | 第107-120页 |
| ·天道与国家的盛衰 | 第107-111页 |
| ·善恶与个人的存亡 | 第111-115页 |
| ·时、势与结局的判断 | 第115-120页 |
| 第五章 结语——《左传》“神异”预言的史学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 第120-127页 |
| ·预言形成的根源 | 第120-124页 |
| ·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 第124-127页 |
| 附表:《左传》“神异”预言汇总 | 第127-135页 |
| 附录:《左传》违“神异”事例 | 第135-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6页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46-147页 |
| 后记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