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 资料收集 | 第16-18页 |
·资料来源 | 第16-17页 |
·资料选取 | 第17-18页 |
2 资料整理 | 第18-20页 |
·资料规范 | 第18-19页 |
·症状规范 | 第18-19页 |
·中药名称规范 | 第19页 |
·中药用量规范 | 第19页 |
·资料处理 | 第19-20页 |
研究结果 | 第20-108页 |
1 吴佩衡 | 第20-36页 |
·姜桂附用量 | 第20-26页 |
·姜 | 第20-23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21-22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22-23页 |
·桂 | 第23-25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23-24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24-25页 |
·附 | 第25-26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25-26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26页 |
·复诊姜桂附加减变化 | 第26-29页 |
·姜 | 第26-27页 |
·桂 | 第27-28页 |
·附 | 第28页 |
·姜桂附维持原用量的频数及频率 | 第28-29页 |
·姜桂附比例 | 第29-31页 |
·姜桂比例 | 第29-30页 |
·桂附比例 | 第30页 |
·姜附比例 | 第30页 |
·姜桂附同类药物之间比例 | 第30-31页 |
·处方主要用药 | 第31-33页 |
·吴佩衡运用姜桂附规律总结 | 第33-36页 |
2 徐小圃 | 第36-53页 |
·姜桂附用量 | 第36-43页 |
·姜 | 第36-39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37-38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38-39页 |
·桂 | 第39-41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40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40-41页 |
·附 | 第41-43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41-43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43页 |
·复诊姜桂附加减变化 | 第43-46页 |
·姜 | 第43-44页 |
·桂 | 第44-45页 |
·附 | 第45页 |
·姜桂附维持原用量的频数及频率 | 第45-46页 |
·姜桂附比例 | 第46-48页 |
·姜桂比例 | 第46-47页 |
·桂附比例 | 第47页 |
·姜附比例 | 第47页 |
·姜桂附同类药物之间比例 | 第47-48页 |
·处方主要用药 | 第48-49页 |
·徐小圃运用姜桂附规律总结 | 第49-53页 |
3 祝味菊 | 第53-77页 |
·姜桂附用量 | 第53-64页 |
·姜 | 第53-57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54-56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56-57页 |
·桂 | 第57-61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58-60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60-61页 |
·附 | 第61-64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61-63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63-64页 |
·复诊姜桂附加减变化 | 第64-68页 |
·姜 | 第64-65页 |
·桂 | 第65-66页 |
·附 | 第66-67页 |
·姜桂附维持原用量的频数及频率 | 第67-68页 |
·姜桂附比例 | 第68-70页 |
·姜桂比例 | 第68-69页 |
·桂附比例 | 第69页 |
·姜附比例 | 第69-70页 |
·姜桂附同类药物之间比例 | 第70页 |
·处方主要用药 | 第70-72页 |
·祝味菊运用姜桂附规律总结 | 第72-77页 |
4 范中林 | 第77-96页 |
·姜桂附用量 | 第77-85页 |
·姜 | 第77-81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78-80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80-81页 |
·桂 | 第81-83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82-83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83页 |
·附 | 第83-85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84-85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85页 |
·复诊姜桂附加减变化 | 第85-88页 |
·姜 | 第85-86页 |
·桂 | 第86-87页 |
·附 | 第87页 |
·姜桂附维持原用量的频数及频率 | 第87-88页 |
·姜桂附比例 | 第88-89页 |
·姜桂比例 | 第88页 |
·桂附比例 | 第88页 |
·姜附比例 | 第88-89页 |
·姜桂附同类药物之间比例 | 第89页 |
·处方主要用药 | 第89-91页 |
·范中林运用姜桂附规律总结 | 第91-96页 |
5 唐步祺 | 第96-108页 |
·姜桂附用量 | 第96-100页 |
·姜 | 第96-98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96-97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97-98页 |
·桂 | 第98-99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98-99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99页 |
·附 | 第99-100页 |
·最大用量分析 | 第99-100页 |
·用量与用法 | 第100页 |
·复诊姜桂附加减变化 | 第100-102页 |
·姜 | 第100-101页 |
·桂 | 第101页 |
·附 | 第101-102页 |
·姜桂附维持原用量的频数及频率 | 第102页 |
·姜桂附比例 | 第102-103页 |
·姜桂比例 | 第102-103页 |
·桂附比例 | 第103页 |
·姜附比例 | 第103页 |
·姜桂附同类药物之间比例 | 第103页 |
·处方主要用药 | 第103-105页 |
·唐步祺运用姜桂附规律总结 | 第105-108页 |
讨论 | 第108-128页 |
1 从"卫出下焦"探讨附子的运用 | 第108-113页 |
·卫气根于下焦 | 第108页 |
·肾气盛衰影响卫外功能 | 第108-109页 |
·太阳底面,即是少阴 | 第109-110页 |
·《伤寒论》基于"卫出下焦"理论对附子的运用 | 第110-113页 |
·太阳篇之卫气虚弱证 | 第110-111页 |
·少阴篇之阳虚外感证(太少两感证) | 第111-113页 |
2 立足《伤寒论》探析姜附剂之服药反应 | 第113-118页 |
·《伤寒论》与扶阳派皆重视药后反应 | 第113页 |
·《伤寒论》辛温方剂药后反应与扶阳派医案中姜附剂药后反应对比分析 | 第113-118页 |
·烦躁 | 第113-115页 |
·衄血 | 第115-116页 |
·口渴 | 第116-117页 |
·下利 | 第117-118页 |
3 关于附子与甘草、附子与磁石配伍的探讨 | 第118-120页 |
4 关于半夏与附子、乌头同用的探讨 | 第120页 |
5 关于"回其阳则津自生"的探讨 | 第120-121页 |
6 从姜桂附的运用探讨扶阳派医家学术思想 | 第121-128页 |
·吴佩衡学术思想探讨 | 第121-122页 |
·徐小圃学术思想探讨 | 第122-123页 |
·祝味菊学术思想探讨 | 第123-125页 |
·范中林学术思想探讨 | 第125-126页 |
·唐步祺学术思想探讨 | 第126-128页 |
结论 | 第128-132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附录Ⅰ:姜、桂、附类药物简介 | 第137-143页 |
附录Ⅱ:张仲景运用姜桂附功效总结 | 第143-160页 |
附录Ⅲ:《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与姜桂附相关的方后加减法 | 第160-162页 |
附录Ⅳ: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62-163页 |
附录Ⅴ:申明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