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6页 |
1.中药药效物质辨识和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 第16页 |
2.现行中药药效物质辨识模式的利与弊 | 第16-19页 |
·传统的植化分离与辨识模式 | 第17页 |
·基于药理活性示踪的中药药效物质辨识模式 | 第17-18页 |
·基于生物膜色谱分析的中药药效物质辨识模式 | 第18页 |
·基于计算机虚拟筛选的中药药效物质辨识模式 | 第18-19页 |
3.现行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利与弊 | 第19-22页 |
·感官评价与鉴定模式 | 第19-20页 |
·化学评价与控制模式 | 第20-21页 |
·生物评价与控制模式 | 第21-22页 |
4.基于成分敲出/敲入的中药药效物质辨识与质量控制模式 | 第22-26页 |
·成分敲出/敲入模式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成分敲出/敲入研究模式的主要特色和优势 | 第25页 |
·成分敲出/敲入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25-26页 |
·成分敲出/敲入模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页 |
5.本课题的总体研究思路 | 第26-36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页 |
·选择牛黄为模式药的依据 | 第26-27页 |
·选择抗菌作用为药效评价模型的依据 | 第27-28页 |
·选择生物热动力学为药效评价方法的依据 | 第28页 |
·牛黄的化学和药理研究概述 | 第28-31页 |
·牛黄的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牛黄现行质量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研究思路、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第2章 样品的收集、制备与化学分析 | 第36-57页 |
1.样品的收集 | 第36-38页 |
2.供试样品的制备 | 第38-39页 |
3.化学分析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39页 |
4.牛黄及其代用品的多成分含量测定 | 第39-50页 |
·仪器 | 第39-40页 |
·试剂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5.基于化学指纹图谱分析的牛黄及其代用品的鉴别 | 第50-55页 |
·仪器 | 第50页 |
·试剂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牛黄及其代用品UPLC-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50-55页 |
6.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3章 基于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分析的牛黄及其代用品的鉴别 | 第57-92页 |
1.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57-58页 |
2.仪器 | 第58页 |
3.基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生长代谢的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鉴别牛黄及其代用品 | 第58-71页 |
·基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的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鉴别牛黄及其代用品 | 第58-65页 |
·基于青春双歧杆菌生长代谢的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鉴别牛黄及其代用品 | 第65-71页 |
4.基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生长代谢的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鉴别牛黄样品及其代用品 | 第71-83页 |
·基于大肠杆菌生长代谢的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鉴别牛黄及其代用品 | 第71-77页 |
·基于痢疾杆菌生长代谢的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鉴别牛黄及其代用品 | 第77-83页 |
5.基于真菌生长代谢代谢的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鉴别牛黄及其代用品 | 第83-89页 |
·基于白色念珠菌生长代谢的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鉴别牛黄及其代用品 | 第83-89页 |
6.化学-生物指纹图谱联用鉴别牛黄及其代用品 | 第89-90页 |
7.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4章 "谱-效"关系研究辨识牛黄的抗真菌成分 | 第92-99页 |
1.牛黄及其代用品化学指纹图谱共有峰的峰面积 | 第93-94页 |
2.牛黄及其代用品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代谢的生物活性 | 第94-95页 |
3."谱-效"关系辨识牛黄的抗真菌成分 | 第95-96页 |
4.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第5章 基于成分敲出的人工牛黄抗真菌药效物质辨识 | 第99-119页 |
1.仪器 | 第100-101页 |
2.供试样品母液的制备 | 第101页 |
3.目标组分的敲出 | 第101-104页 |
·材料 | 第102页 |
·薄层色谱条件 | 第102页 |
·方法 | 第10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4页 |
4.目标敲出组分的鉴定 | 第104-107页 |
·仪器 | 第104页 |
·试剂 | 第104页 |
·UPLC-ELSD法鉴定各目标敲出组分 | 第104-107页 |
5.目标敲出组分的抗真菌作用评价 | 第107-112页 |
·仪器 | 第107页 |
·材料 | 第107-108页 |
·方法 | 第10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2页 |
6.各目标敲出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112-114页 |
7.人工牛黄抗真菌药效组分的辨识 | 第114-116页 |
8.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6章 基于成分敲入的牛黄质量控制研究 | 第119-131页 |
1.仪器 | 第121页 |
2.材料 | 第121页 |
3.方法 | 第121-122页 |
4.结果与讨论 | 第122-129页 |
·目标组分敲入的样品作用下白色念珠菌生长代谢的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 | 第122-123页 |
·目标组分敲入样品的抗白色念珠菌作用评价 | 第123-125页 |
·目标敲入组分抗白色念珠菌作用"量-效"关系的建立 | 第125-127页 |
·人工牛黄中各目标组分抗真菌作用含量限度标准的制定 | 第127-129页 |
·人工牛黄抗真菌药效物质的最佳组合及黄金比例的确定 | 第129页 |
5.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7章 抗真菌人工牛黄"组分中药"的初步研究 | 第131-137页 |
1.仪器 | 第131页 |
2.材料 | 第131-132页 |
3.方法 | 第132页 |
4.结果与讨论 | 第132-135页 |
·人工牛黄中各目标敲出组分不同含量配比的样品作用下白色念珠菌生长代谢的生物热活性指纹图谱 | 第132-133页 |
·人工牛黄中各目标敲出组分不同含量配比组合样品的抗真菌作用评价 | 第133-135页 |
5.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8章 结语与展望 | 第137-147页 |
1.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 第138-143页 |
2.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143-145页 |
3.前景与展望 | 第145-147页 |
·成分敲出/敲入模式的应用前景 | 第145-146页 |
·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前景与展望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编论著 | 第158-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