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大型区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区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地下水开采量估算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9-23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2章 地下水模型程序的改进与开采量反演方法研究 | 第23-44页 |
·地下水模型程序 MODFLOW 的改进 | 第23-38页 |
·地下水模型程序 MODFLOW | 第23-28页 |
·RCH 子程序包的优化改进 | 第28-31页 |
·RAW 子程序包的创建 | 第31-34页 |
·测试分析 | 第34-38页 |
·地下水开采量反演方法研究 | 第38-42页 |
·反演原理 | 第38-40页 |
·反演方法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华北平原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第44-56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44-47页 |
·地理位置 | 第44页 |
·地形地貌 | 第44-45页 |
·气象和水文 | 第45-47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7-53页 |
·地下水含水层特征 | 第47-49页 |
·地下水补径排情况 | 第49-50页 |
·地下水动态 | 第50-53页 |
·地下水开发利用及环境问题 | 第53-55页 |
·地下水开发历史与现状 | 第53页 |
·环境地质问题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华北平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 第56-83页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56-69页 |
·水文地质结构 | 第56-57页 |
·模型范围及边界条件 | 第57-58页 |
·地下水流场及特征 | 第58-59页 |
·水文地质参数 | 第59-61页 |
·源汇项的确定与处理 | 第61-69页 |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 第69-72页 |
·数学模型 | 第69-70页 |
·子程序包选择 | 第70-71页 |
·模型空间离散 | 第71页 |
·模拟期的选择 | 第71-72页 |
·模型初步识别验证 | 第72-75页 |
·识别验证原则 | 第72页 |
·流场拟合 | 第72-74页 |
·水文地质参数分析 | 第74-75页 |
·地下水开采量反演结果 | 第75-78页 |
·反演结果 | 第75-77页 |
·反演后流场拟合 | 第77页 |
·水位过程线拟合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附图 | 第79-83页 |
第5章 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均衡分析与资源量评价 | 第83-89页 |
·地下水均衡分析 | 第83-84页 |
·地下水资源评价 | 第84-88页 |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 | 第84页 |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 | 第84-86页 |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评价 | 第86-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存在问题和建议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个人简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