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ε-聚赖氨酸的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ε-聚赖氨酸的发现 | 第12页 |
·ε-聚赖氨酸的性质及用途 | 第12-13页 |
·ε-聚赖氨酸产生菌的筛选 | 第13-15页 |
·ε-聚赖氨酸产生菌的育种改造 | 第15-16页 |
·ε-聚赖氨酸产生菌的发酵工艺 | 第16-17页 |
·ε-聚赖氨酸的测量方法 | 第17-18页 |
·ε-聚赖氨酸合成酶(Pls)与降解酶(Pld) | 第18-20页 |
·ε-聚赖氨酸的聚合度控制 | 第20-21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从土壤中筛选ε-聚赖氨酸产生菌 | 第24-37页 |
·前言 | 第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土样采集与预处理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页 |
·相关溶液 | 第24-25页 |
·ε-PL 产生菌的筛选 | 第25页 |
·ε-PL 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ε-PL 产生菌的鉴定 | 第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6页 |
·从土壤中筛选ε-PL 产生菌 | 第26-29页 |
·产物(ε-PL)的鉴定 | 第29-30页 |
·ε-PL 产生菌的鉴定 | 第30-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ε-聚赖氨酸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 第37-49页 |
·前言 | 第37-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微生物菌种 | 第38页 |
·培养基 | 第38页 |
·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38页 |
·琼脂中“筛子”物质浓度的确定 | 第38-39页 |
·筛选方法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39-40页 |
·氯化锂及“筛子”物质的临界浓度 | 第40-44页 |
·摇瓶筛选结果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Genome Shuffling 选育ε-聚赖氨酸产生菌 | 第49-72页 |
·前言 | 第49-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6页 |
·微生物菌种 | 第50页 |
·培养基 | 第50页 |
·相关溶液 | 第50-51页 |
·原生质体制备、融合及再生条件 | 第51-52页 |
·Genome Shuffling 选育ε-PL 产生菌 | 第52-54页 |
·(补料)分批发酵 | 第54页 |
·野生菌与融合子的差异比较 | 第54-55页 |
·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71页 |
·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及融合条件 | 第56-61页 |
·Genome Shuffling 技术选育ε-PL 产生菌 | 第61-67页 |
·(补料)分批发酵 | 第67-69页 |
·野生菌与融合子的 16S rDNA 序列差异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种间随机融合选育ε-聚赖氨酸产生菌 | 第72-86页 |
·前言 | 第72-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微生物菌种 | 第73页 |
·培养基 | 第73页 |
·原生质体制备、灭活、及融合 | 第73页 |
·种间两两融合 | 第73页 |
·五菌随机融合 | 第73页 |
·杂合子 Streptomyces sp. FEEL-1 与 5 株随机亲本的差异 | 第73-74页 |
·(补料)分批发酵 | 第74页 |
·酶活测定 | 第74页 |
·分析方法 | 第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4页 |
·种间两两融合 | 第74-76页 |
·五菌随机融合 | 第76-78页 |
·Streptomyces sp. FEEL-1 的亲本鉴定 | 第78-80页 |
·(补料)分批发酵 | 第80-82页 |
·酶活测定 | 第82-83页 |
·Streptomyces sp. FEEL-1 的稳定性 | 第83-84页 |
·讨论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Streptomyces sp. FEEL-1 产ε-PL 的进一步强化及发酵研究 | 第86-101页 |
·前言 | 第8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微生物菌种 | 第86页 |
·培养基 | 第86页 |
·Genome Shuffling | 第86页 |
·响应面优化培养基(PB-CCD) | 第86页 |
·(补料)分批发酵 | 第86-87页 |
·酶活测定 | 第87页 |
·分析方法 | 第8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9页 |
·Genome Shuffling 强化 Streptomyces sp. FEEL-1 合成ε-PL | 第87-90页 |
·Streptomyces sp.FEEL-G67 的培养基优化 | 第90-95页 |
·Streptomyces sp.FEEL-G67 的发酵工艺优化 | 第95-98页 |
·Streptomyces sp.FEEL-G67 的稳定性 | 第9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101-103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附录 1:菌种鉴定所用培养基及生理生化实验 | 第111-112页 |
附录 2:五株菌的 16S rDNA 序列 | 第112-115页 |
附录 3:三株 Genome Shuffling 菌株的 16S rDNA 序列 | 第115-117页 |
附录 4: Streptomyces sp. FEEL-1 的 16S rDNA 序列 | 第117-118页 |
附录 5: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