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及评价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综合评价 | 第14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新青年》的历史考察 | 第17-27页 |
·从 1915 年创刊到五四运动前夕 | 第17-20页 |
·《新青年》的创刊 | 第17-18页 |
·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 | 第18-20页 |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 | 第20-22页 |
·《新青年》与爱国主义 | 第20-21页 |
·《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 第21-22页 |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停刊 | 第22-26页 |
·《新青年》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第22-24页 |
·《新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新青年》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 第27-36页 |
·《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宣传 | 第27-29页 |
·《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传播 | 第29-31页 |
·《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 | 第31-34页 |
·《新青年》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介绍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路径 | 第36-47页 |
·利用专号集中传播 | 第36-40页 |
·名人专号 | 第36-37页 |
·节日专号 | 第37-38页 |
·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专号 | 第38-40页 |
·与其他报刊合力传播 | 第40-43页 |
·《劳动界》 | 第40-42页 |
·《晨报》副刊 | 第42-43页 |
·同其他思潮论战中批判传播 | 第43-45页 |
·五四时期三大论战 | 第43-44页 |
·建党后与国家主义派论战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效果 | 第47-55页 |
·促使许多知识分子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 | 第47-49页 |
·陈独秀 | 第47-48页 |
·李大钊 | 第48-49页 |
·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第49-51页 |
·思想准备 | 第49-50页 |
·干部准备 | 第50-51页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 第51-53页 |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 | 第51-52页 |
·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52-53页 |
·促使农民成为工人阶级的同盟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6章 《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 | 第55-60页 |
·历史经验 | 第55-57页 |
·传播形式新颖多样 | 第55-56页 |
·善于抓住有利时机 | 第56页 |
·语言形式通俗易懂 | 第56-57页 |
·当代启示 | 第57-58页 |
·重视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 | 第57页 |
·坚持党性原则下重视传播艺术 | 第57-58页 |
·理论宣传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结合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