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显示技术论文

集成成像三维显示技术中光学记录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9页
 第一节 三维成像与显示技术第14-21页
     ·全息显示技术第15页
     ·体三维显示技术第15-16页
     ·眼镜式立体显示技术第16-17页
     ·自动立体显示技术第17-21页
 第二节 集成成像光学记录系统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7页
     ·透镜阵列记录系统第22-24页
     ·相机阵列记录系统第24-25页
     ·存在的问题第25-27页
 第三节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27-29页
第二章 集成成像三维显示技术的原理第29-40页
 第一节 集成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第29-32页
     ·集成成像记录过程和显示过程的基本原理第30-31页
     ·集成成像三维显示系统的光学性能第31-32页
 第二节 基于光线追迹方法的集成成像三维显示技术理论研究第32-40页
     ·光线追迹方法基本原理第33页
     ·集成成像透镜阵列记录系统的成像效率第33-36页
     ·集成成像光学阵列记录系统的同名像点关联性第36-40页
第三章 基于透镜阵列的集成成像记录系统的研究第40-50页
 第一节 透镜阵列记录系统的最佳记录距离第40-43页
     ·基于单透镜成像原理的记录距离第40-41页
     ·基于透镜阵列系统成像效率的最佳记录距离第41-43页
 第二节 基于最佳记录距离的三维集成成像光学记录实验第43-49页
     ·计算分析与讨论第43-46页
     ·光学实验和结果第46-49页
 第三节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基于相机阵列的集成成像记录系统的研究第50-66页
 第一节 相机阵列记录系统关键参数与显示特性的关系第50-60页
     ·相机阵列记录系统对物体三维信息的记录第50-51页
     ·相机阵列记录系统关键参数与显示特性的关系第51-54页
     ·光学实验和结果第54-60页
 第二节 基于相机阵列的集成成像记录系统的参数设计第60-65页
     ·设计方法第60页
     ·实验验证-面向小场景的相机阵列记录系统设计第60-62页
     ·实际应用-面向大场景的相机阵列记录系统设计第62-65页
 第三节 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相机阵列记录系统中相机位置误差的校正第66-85页
 第一节 集成成像光学记录系统中的误差来源第66-67页
     ·传统透镜阵列记录系统误差分析第66页
     ·相机阵列记录系统误差分析第66-67页
 第二节 基于参考点的元素图像阵列校正方法第67-77页
     ·基本原理第67-69页
     ·校正方法的精度分析第69-74页
     ·光学实验与讨论第74-77页
 第三节 无参考点元素图像阵列自校正方法第77-84页
     ·元素图像阵列的自校正原理第77-79页
     ·数值模拟第79-81页
     ·光学实验和结果第81-84页
 第四节 小结第84-85页
第六章 集成成像大屏幕显示应用中元素图像阵列的生成第85-110页
 第一节 基于虚拟视点生成技术的集成成像第85-88页
     ·虚拟视点生成技术第85-86页
     ·虚拟视点生成技术在集成成像中的应用第86-88页
 第二节 基于小型相机阵列和图像绘制技术的大规模元素图像阵列生成方法的研究第88-94页
     ·基本原理第88-89页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第89-90页
     ·光学实验验证和结果第90-93页
     ·大屏幕显示所需元素图像阵列的生成与光学再现第93-94页
 第三节 用于大规模元素图像阵列生成的三维重构方法研究第94-109页
     ·基本原理第95-97页
     ·成像误差对三维重构精度的影响第97-100页
     ·数值模拟第100-106页
     ·基于统计方法的三维重构实验研究第106-109页
 第四节 小结第109-110页
第七章 基于相机阵列的集成成像三维实时记录和显示系统研究第110-119页
 第一节 研究概述第110-111页
 第二节 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第111-116页
     ·实时集成成像光学记录部分第111-113页
     ·计算机生成集成成像部分和理论分析第113-115页
     ·投影显示集成成像部分第115-116页
 第三节 实验系统优化第116-118页
     ·MATLAB 的 Parallel Computing Toolbox 优化第116-117页
     ·并行优化第117-118页
 第四节 小结第118-119页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第119-122页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19-120页
 第二节 拟进一步开展的工作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1-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高等教育社会政策研究--基于公平与效率的分析
下一篇:人眼驱动语音合成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