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朝稗说作家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朝鲜朝稗说创作兴盛的原因 | 第14-28页 |
第一节 社会原因 | 第14-18页 |
一、国家的安定 | 第15-16页 |
二、儒学的逐渐盛行 | 第16-17页 |
三、弘文馆的设立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统治者的态度 | 第18-21页 |
第三节 作家的创作动机 | 第21-28页 |
一、文人对博学多识的追求 | 第21-24页 |
二、破闲止睡的需要 | 第24-25页 |
三、讽刺教化的手段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稗说作品所反映的作家思想 | 第28-70页 |
第一节 传统的儒家思想 | 第28-41页 |
一、忠·孝·烈的道德思想 | 第28-35页 |
二、天命思想 | 第35-38页 |
三、文治主义的治国理念 | 第38-41页 |
第二节 历史意识与批判现实精神 | 第41-70页 |
一、历史意识 | 第41-51页 |
二、批判现实精神 | 第51-70页 |
第四章 作家笔下的朝鲜朝社会众生相 | 第70-88页 |
第一节 两班阶层的善与恶 | 第70-73页 |
一、模范型两班 | 第71-72页 |
二、恶人型两班 | 第72-73页 |
第二节 僧侣的世俗化 | 第73-75页 |
一、佛教衰退的时代背景 | 第73-74页 |
二、佛教之乱象 | 第74-75页 |
第三节 中人阶层的成长 | 第75-80页 |
一、中人身份的继承和改变 | 第76-77页 |
二、中人阶层与两班阶层的交流 | 第77-78页 |
三、中人阶层的经济活动 | 第78-80页 |
第四节 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 第80-88页 |
一、朝鲜时代传统的女性观 | 第80-82页 |
二、朝鲜朝后期的社会背景 | 第82-84页 |
三、女性社会地位变化 | 第84-88页 |
结论 | 第88-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