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国内人本主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国际人本主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1页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职业教育 | 第21-22页 |
·人本主义 | 第22-23页 |
·教育权利 | 第23页 |
·培养目标 | 第23页 |
·课程内容 | 第23页 |
·教学实践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人本主义的理论诠释 | 第25-41页 |
·人本主义概况 | 第25-26页 |
·基本内涵 | 第25页 |
·表现形式 | 第25-26页 |
·人本主义三维度 | 第26-37页 |
·人本主义的维护主体:人之本体 | 第26-31页 |
·人本主义的实体状态:完整的个体 | 第31-34页 |
·人本主义的践行场域:民主与和谐的关系体 | 第34-37页 |
·结论与应用 | 第37-41页 |
第三章 美国职业教育人本主义蕴意的历史考察 | 第41-60页 |
·人本土壤 | 第41-43页 |
·政治因素 | 第41-42页 |
·经济因素 | 第42-43页 |
·文化因素 | 第43页 |
·历史递演 | 第43-57页 |
·1800 s 以前:宗教改革人本主义理念在职业教育中的渗入 | 第44-46页 |
·1800 s- 1900 s :欧洲科学主义人本思想在职业教育中的引入 | 第46-48页 |
·1900s - 1950s :实用主义人本理念在职业教育中的植入 | 第48-51页 |
·1960 s- 1970 s :第三思潮人本主义思想在职业教育中的介入 | 第51-53页 |
·1980 s 以来:后现代主义人本理念在职业教育中的融入 | 第53-57页 |
·结论与评价 | 第57-60页 |
第四章 美国职业教育人本主义蕴意的现实总体考察 | 第60-78页 |
·现实背景分析 | 第60-62页 |
·工作世界的变化 | 第60-61页 |
·哲学范式的转换 | 第61页 |
·法律焦点的关照 | 第61-62页 |
·现实表征梳理 | 第62-76页 |
·特殊群体教育权的维护 | 第62-64页 |
·核心职业能力标准设定 | 第64-66页 |
·学术与职业课程的整合 | 第66-71页 |
·主体性教学方法的实施 | 第71-76页 |
·结论与评价 | 第76-78页 |
第五章 美国职业教育人本主义蕴意的现实个案调查 | 第78-96页 |
·研究方法设计 | 第78-79页 |
·研究目的与问题 | 第78页 |
·研究方法 | 第78-79页 |
·研究总体与样本 | 第79页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79-93页 |
·学生群体的多元与特殊群体教育权利的维护 | 第79-81页 |
·培养目标的全面性与个体综合职业能力的预设 | 第81-82页 |
·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个体相关职业能力的达成 | 第82-89页 |
·教学实践的人本性与个体学习过程的人性关照 | 第89-93页 |
·研究结论与评价 | 第93-96页 |
第六章 美国职业教育人本主义蕴意对我国的启迪 | 第96-124页 |
·启迪的逻辑基础 | 第96-99页 |
·终极目的 | 第96-97页 |
·社会境域 | 第97-98页 |
·历史使然 | 第98-99页 |
·启迪的应然措施 | 第99-121页 |
·教育权利的人人性与特殊群体权利的维护 | 第100-105页 |
·培养目标的全面性与个体能力的综合发展 | 第105-110页 |
·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课程结构的合理构建 | 第110-116页 |
·教学实践的主体性与教学过程的人本关怀 | 第116-121页 |
·结论与反思 | 第121-12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5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0-152页 |
附录 | 第152-173页 |
附录 1 个案调查之研究设计 | 第152-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66页 |
附录 2 访谈问卷 | 第166-168页 |
附录 3 访谈知情同意书 | 第168-171页 |
附录 4 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书 | 第171-172页 |
附录 5 调研学校批准书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