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8-9页 |
(三)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一、 唐诗雨意象类列 | 第11-17页 |
(一) 以时间论 | 第11-12页 |
(二) 以季节论 | 第12-14页 |
(三) 以节令论 | 第14页 |
(四) 以场景论 | 第14-15页 |
(五) 以情致意趣论 | 第15-17页 |
二、 唐诗雨意象的情感模式 | 第17-27页 |
(一) 喜雨模式 | 第17-19页 |
(二) 苦雨模式 | 第19-22页 |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离情别绪的载体 | 第20-21页 |
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政治险恶的象征 | 第21页 |
3.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人生愁苦的显现 | 第21-22页 |
(三) 禅雨模式 | 第22-24页 |
(四) 云雨模式 | 第24-27页 |
三、 唐诗雨意象的审美特质 | 第27-33页 |
(一)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飘逸空灵之美 | 第27-30页 |
1. 细雨绵绵 | 第27-29页 |
2. 小雨疏疏 | 第29页 |
3. 微雨纤纤 | 第29-30页 |
(二)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迷离朦胧之美 | 第30-31页 |
(三)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闲适恬淡之美 | 第31-33页 |
四、 唐诗雨意象的艺术表现 | 第33-46页 |
(一) 意象的叠加与组合 | 第33-37页 |
1.植物+雨 | 第33-35页 |
2.落花+雨 | 第35-36页 |
3.孤灯+雨 | 第36-37页 |
(二) 诗境的构设与营造 | 第37-40页 |
1.物象——情感——境界的递相融合 | 第37-39页 |
2.空灵——忧郁——凄冷的境界嬗变 | 第39-40页 |
(三) 轻灵俏脱的以人拟物 | 第40-41页 |
(四) 多种感知的细密体察 | 第41-43页 |
1.听觉感知 | 第41-42页 |
2.视觉感知 | 第42页 |
3.综合感知 | 第42-43页 |
(五) 语言的锤炼与运用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