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盖向斜岩溶储水构造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2-20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隧道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研究 | 第14-15页 |
| ·重庆地区隧道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区隧道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0-27页 |
|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1页 |
| ·研究区地形地貌及气象水文条件 | 第21-23页 |
| ·研究区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 ·研究区气象水文条件 | 第22-23页 |
| ·研究区地层岩性 | 第23-25页 |
| ·研究区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27页 |
| 第3章 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 | 第27-38页 |
| ·岩溶发育形态 | 第27-31页 |
| ·地表岩溶形态 | 第27-28页 |
| ·地下岩溶形态 | 第28-30页 |
| ·钻探揭露岩溶发育特征 | 第30-31页 |
| ·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31-34页 |
| ·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 | 第31-32页 |
| ·水动力模式是岩溶发育的主控因素 | 第32-33页 |
|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 | 第33页 |
| ·地形、地貌影响岩溶分异的方向与程度 | 第33-34页 |
| ·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垂直分带特征 | 第34-38页 |
| ·岩溶发育的呈层性 | 第34-36页 |
| ·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 | 第36-37页 |
| ·岩溶发育的垂向分带性 | 第37-38页 |
| 第4章 平阳盖岩溶水文地质特征 | 第38-50页 |
| ·岩溶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 第38-40页 |
| ·岩溶-管道含水层组 | 第38页 |
| ·岩溶裂隙层组(局部管道) | 第38-39页 |
| ·茅口组及栖霞组岩溶-管道含水层组 | 第39页 |
| ·含水岩组富水性 | 第39-40页 |
| ·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 第40-44页 |
| ·岩溶水的补给特征 | 第40页 |
| ·岩溶水的径流特征 | 第40-41页 |
| ·岩溶水的排泄特征 | 第41-44页 |
| ·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第44-45页 |
| ·岩溶水文地质分区 | 第45-50页 |
| ·水文地质单元边界特征 | 第45-46页 |
| ·岩溶地下循环系统分区 | 第46-50页 |
| 第5章 平阳盖隧道施工与环境相互影响评价 | 第50-71页 |
| ·隧道工程概况 | 第50-51页 |
| ·工程概况 | 第50页 |
| ·隧道分段地层及含水特征 | 第50-51页 |
| ·隧道涌水量预测 | 第51-61页 |
| ·初勘涌水量预测 | 第51-54页 |
| ·详勘涌水量预测 | 第54-61页 |
| ·小结 | 第61页 |
| ·隧道涌突水评价 | 第61-64页 |
| ·进口K37+325~K38+420 | 第61页 |
| ·洞身K38+420~K39+050 | 第61-62页 |
| ·洞身K39+050~K39+425 | 第62-63页 |
| ·洞身K39+425~K39+965 | 第63页 |
| ·出口K39+965-K40+680 | 第63-64页 |
| ·隧道施工回访 | 第64-70页 |
| ·隧道涌突水问题 | 第64-66页 |
| ·隧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 第66-70页 |
| ·隧道事故经验总结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