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石灰岩山地侧伯人工林结构特征的研究
|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林分结构的研究 | 第8-9页 |
| ·干扰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 第9-10页 |
| ·间伐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 第9页 |
| ·林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 第9-10页 |
| ·林分密度的研究 | 第10-11页 |
| ·研究展望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 | 第13-14页 |
| ·地质地貌 | 第13页 |
| ·气候 | 第13页 |
| ·土壤 | 第13页 |
| ·植被概况 | 第13-14页 |
| 第三章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 第15页 |
| ·林分调查方法 | 第15-16页 |
| ·种群相关指标计算 | 第16页 |
| ·物种多样性调查与取样方法 | 第16-18页 |
| 第四章 林分结构现状分析 | 第18-34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8-33页 |
| ·植物组成分析 | 第18-19页 |
| ·垂直结构分析 | 第19-23页 |
| ·水平结构分析 | 第23-28页 |
| ·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28-30页 |
| ·林分直径结构分析 | 第30-3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3-34页 |
| 第五章 间伐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 第34-40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 ·样地选择 | 第34-35页 |
| ·群落调查设计 | 第35页 |
| ·物种多样性指标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 ·不同间伐强度对林下植物物种组成的影响 | 第35-38页 |
| ·不同强度间伐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38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8-40页 |
| 第六章 林窗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 第40-46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林窗调查方法 | 第40页 |
| ·林窗面积的测量方法 | 第40-41页 |
| ·林窗和林冠下更新调查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林窗形状及大小 | 第41页 |
| ·林窗边界木特征 | 第41-42页 |
| ·林窗与林冠下植被更新情况比较 | 第42-44页 |
| ·林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5-46页 |
| 第七章 最佳经营密度的探讨 | 第46-52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研究方法 | 第46页 |
| ·调查方法 | 第46页 |
| ·分析方法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 ·调查地林分基本情况 | 第46-47页 |
| ·不同密度条件下侧柏林径阶分布情况 | 第47-48页 |
| ·密度与胸径的关系 | 第48-49页 |
| ·密度与立木单株材积的关系 | 第49-50页 |
| ·密度与林分蓄积量的关系 | 第50-51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1-52页 |
|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2页 |
| ·建议 | 第52页 |
| ·不足之处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附录:植物名录 | 第58-61页 |
| 详细摘要 | 第61-63页 |
| Abstract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