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详细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7页 |
| 1 引言 | 第17-31页 |
|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颗粒物PM介绍及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 ·颗粒物的定义及排放 | 第17-19页 |
| ·PM的危害 | 第19-20页 |
| ·排放标准 | 第20-21页 |
| ·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 ·燃煤过程中颗粒物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 ·颗粒物的形成 | 第22-25页 |
| ·O_2/CO_2气氛下煤燃烧释放颗粒物 | 第25-26页 |
| ·煤粉燃烧的灰分预测模型 | 第26-2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 2 实验装置及分析程序 | 第31-41页 |
| ·实验台构造 | 第31-34页 |
| ·沉降炉 | 第31-32页 |
| ·低压撞击器(LPI) | 第32-33页 |
| ·沉降炉系统结果重现性和质量平衡 | 第33-34页 |
| ·煤样和灰样分析 | 第34-41页 |
| ·激光粒度分析仪(LPA) | 第34页 |
|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第34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4页 |
| ·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联用(SEM-EDX) | 第34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联用(TEM-EDS) | 第34-35页 |
| ·计算机控制的扫描电镜(CCSEM) | 第35-39页 |
| ·CHN分析 | 第39-41页 |
| 3 PM1_+颗粒的生成及气氛的影响 | 第41-61页 |
| ·燃煤释放超微米颗粒 | 第41-42页 |
| ·实验条件 | 第42-45页 |
| ·煤性质 | 第42-43页 |
| ·煤分选 | 第43-44页 |
| ·煤燃烧实验和PM_(10)的收集 | 第44页 |
| ·PM_(1+)特征分析 | 第44-45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45-60页 |
| ·煤中矿物和燃煤生成的PM_(10)的粒径分布 | 第45-49页 |
| ·燃煤生成颗粒的化学组成 | 第4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4 亚微米颗粒的生成及气氛的影响 | 第61-79页 |
| ·亚微米颗粒的形成 | 第61页 |
| ·实验条件 | 第61-6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2-76页 |
| ·颗粒形态和粒径分布 | 第62-64页 |
| ·煤燃烧释放亚微米颗粒的特性 | 第64-67页 |
| ·矿物质形态对亚微米颗粒释放的影响 | 第67-68页 |
| ·难熔元素的转化及气氛的影响 | 第68-73页 |
| ·易气化元素的转化及气氛的影响 | 第73-76页 |
| ·小结 | 第76-79页 |
| 5 热力学平衡分析燃煤过程中矿物质元素的转化 | 第79-97页 |
| ·煤中矿物质转化的热力学模型预报 | 第79页 |
| ·热力学平衡及计算软件 | 第79-83页 |
| ·化学热力学 | 第79-83页 |
| ·计算软件 | 第83页 |
| ·计算条件及模拟结果 | 第83-95页 |
| ·计算条件 | 第8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3-95页 |
| ·小结 | 第95-97页 |
| 6 成灰模型 | 第97-111页 |
| ·成灰模型 | 第97-99页 |
| ·模型算法 | 第99-105页 |
| ·矿物质的重新分布 | 第100页 |
| ·外在矿物质的转化 | 第100-101页 |
| ·内在矿物质的转化 | 第101-102页 |
| ·矿物质相互作用模式 | 第102-104页 |
| ·气氛对颗粒物形成的影响模型 | 第104-10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09页 |
|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105-106页 |
| ·外在含Ca矿物质对颗粒粒径分布和组成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 ·气氛对PM排放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 ·小结 | 第109-111页 |
| 7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11-115页 |
| ·结论 | 第111-113页 |
| ·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 ·展望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4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4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