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尾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修复研究
|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详细摘要 | 第7-10页 |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0-17页 |
| 1 绪论 | 第17-35页 |
| ·尾矿废弃地的形成、类型与危害 | 第17-19页 |
| ·矿业废弃地的定义、类型 | 第17页 |
| ·尾矿废弃地的特点 | 第17页 |
| ·尾矿废弃地的危害 | 第17-19页 |
| ·研究综述 | 第19-29页 |
| ·我国铜尾矿现状 | 第19-20页 |
| ·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尾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综述 | 第22-26页 |
| ·尾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综述 | 第26-29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 ·选题依据、目的及内容 | 第29-32页 |
| ·选题依据 | 第29-30页 |
|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试验数据 | 第32-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 ·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 ·试验数据 | 第34-35页 |
| 2 生态恢复基础理论 | 第35-45页 |
| ·概念与内涵 | 第35-37页 |
| ·生态 | 第35页 |
| ·土地复垦 | 第35-36页 |
| ·生态修复 | 第36页 |
| ·生态恢复 | 第36-37页 |
| ·生态重建 | 第37页 |
|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概念 | 第37页 |
| ·主要基础理论 | 第37-43页 |
| ·生态学理论 | 第38-40页 |
| ·土壤重构理论 | 第40-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3 研究区概况及尾矿库现状 | 第45-51页 |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45-49页 |
| ·铜陵市自然概况 | 第45-46页 |
| ·德兴市自然概况 | 第46-48页 |
| ·垣曲县自然概况 | 第48-49页 |
| ·研究区尾矿库现状 | 第49-51页 |
| ·杨山冲尾矿库 | 第49-50页 |
| ·德兴铜矿4#尾矿库 | 第50页 |
| ·德兴铜矿1#尾矿库 | 第50页 |
| ·胡家峪铜矿毛家湾尾矿库 | 第50-51页 |
| 4 铜尾砂中重金属的环境特性研究 | 第51-77页 |
| ·重金属迁移转化机理分析 | 第51-58页 |
| ·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方式 | 第51-52页 |
| ·影响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 | 第52-53页 |
| ·典型重金属元素危害与迁移转化 | 第53-58页 |
| ·铜尾砂中重金属元素分布变化规律 | 第58-67页 |
| ·研究方法 | 第58-60页 |
| ·铜尾砂剖面pH的变化特征 | 第60-61页 |
| ·铜尾砂中重金属元素全量分析 | 第61-65页 |
| ·铜尾砂中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 | 第65-67页 |
| ·铜尾矿中重金属模拟酸雨淋溶规律研究 | 第67-75页 |
| ·研究方法 | 第67-69页 |
| ·浸取液pH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69-72页 |
| ·浸取液电导率(EC)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72-73页 |
| ·浸取液中重金属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5 铜尾矿无土复垦优势植物与无土复垦应用技术研究 | 第77-97页 |
| ·铜尾矿废弃地无土复垦优势植物重金属累积效应研究 | 第77-83页 |
| ·研究方法 | 第77-78页 |
| ·不同沉积区尾砂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78-81页 |
| ·不同植物重金属元素累积效应 | 第81-83页 |
| ·芭茅草重金属元素累积效应 | 第81页 |
| ·无叶节节草重金属元素累积效应 | 第81-82页 |
| ·水蜡烛重金属元素累积效应 | 第82-83页 |
| ·丝茅草重金属累积效应 | 第83页 |
| ·植物重金属累积效应分析 | 第83页 |
| ·铜尾矿废弃地无土复垦应用研究 | 第83-9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84页 |
| ·基质改良 | 第84-85页 |
| ·植被品种筛选与配置 | 第85-87页 |
| ·植被区理化性能跟踪 | 第87-92页 |
| ·尾矿库无土复垦工程实施概况 | 第92-93页 |
| ·尾矿库无土复垦实施效益分析 | 第93-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 6 铜尾矿废弃地复垦农作物种植与复垦对策研究 | 第97-111页 |
| ·铜尾矿废弃地复垦农作物种植研究 | 第97-107页 |
| ·研究方法 | 第99-101页 |
| ·尾砂、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分析 | 第101-102页 |
| ·尾砂重金属元素对植物发芽生理毒性分析 | 第102-103页 |
| ·不同覆土方式对农作物产量影响 | 第103-105页 |
| ·不同覆土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105页 |
| ·重金属农度分析 | 第105-107页 |
| ·覆土厚度效益分析 | 第107页 |
| ·铜尾矿废弃地复垦对策研究 | 第107-109页 |
| ·铜矿尾矿库复垦对策提出的依据 | 第107-108页 |
| ·铜矿尾矿库复垦对策 | 第108-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 ·结论 | 第111-112页 |
| ·创新点 | 第112页 |
| ·展望 | 第112-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
| 在学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2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页 |
| 在学期间出版的专著 | 第125-126页 |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26页 |
| 在学期间参加起草的标准规范 | 第126页 |
| 主要获奖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