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中文文摘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绪论 | 第11-27页 |
| 1、课题背景 | 第11页 |
| 2、重金属废水概述 | 第11-15页 |
| 3、高岭土概述 | 第15-19页 |
| 4、高岭土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第19-24页 |
| 5、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4-27页 |
| 第1章 天然高岭土对Pb~(2+)、Cd~(2+)、Ni~(2+)、Cu~(2+)的吸附及解吸性能研究 | 第27-41页 |
| ·前言 | 第27页 |
|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 ·仪器及材料 | 第27-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 ·重金属离子吸附量的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9页 |
|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30-31页 |
| ·pH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初始浓度和竞争吸附的影响 | 第32-34页 |
| ·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34-35页 |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 ·解吸实验 | 第37-38页 |
| ·天然高岭土在实际废水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2章 硫酸铝焙烧改性高岭土对Pb~(2+)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41-63页 |
| ·前言 | 第41页 |
|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 ·仪器及试剂 | 第41-42页 |
| ·吸附材料 | 第42页 |
| ·样品表征仪器 | 第42页 |
| ·硫酸铝改性高岭土的制备 | 第42-43页 |
| ·吸附实验方法 | 第43页 |
| ·样品表征结果及分析 | 第43-47页 |
| ·比表面积(BET)测定 | 第43-45页 |
| ·红外光谱(IR)分析 | 第45-46页 |
|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6-47页 |
| ·环境扫描电镜(ESEM)分析 | 第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61页 |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50-51页 |
| ·pH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3页 |
| ·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53-55页 |
|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5-57页 |
|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57-59页 |
| ·改性高岭土再生利用 | 第59页 |
| ·改性高岭土在实际废水中的应用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3章 HDTMA改性高岭土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63-81页 |
| ·前言 | 第63页 |
| ·实验部分 | 第63-64页 |
| ·仪器及试剂 | 第63-64页 |
| ·吸附材料 | 第64页 |
| ·HDTMA改性高岭土的制备 | 第64页 |
| ·吸附实验方法 | 第64页 |
| ·样品表征结果 | 第64-68页 |
| ·比表面积测定 | 第64-66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6-67页 |
| ·环境扫描电镜分析 | 第67-6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9页 |
| ·改性剂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68-69页 |
|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69-70页 |
| ·pH的影响 | 第70-72页 |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72-73页 |
|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 ·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74-75页 |
|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75-77页 |
|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77-78页 |
| ·改性高岭土再生利用 | 第78-79页 |
| ·改性高岭土在实际废水中的应用 | 第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4章 结论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个人简历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