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幽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 第9-29页 |
| 一、临床资料 | 第9-12页 |
| 1、病例来源 | 第9页 |
| 2、诊断标准 | 第9-11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11页 |
| ·慢性胃炎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Hp诊断标准 | 第10页 |
| ·HP密度分级标准 | 第10-11页 |
|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第11页 |
| 3、病例纳入标准 | 第11页 |
| 4、病例排除标准 | 第11-12页 |
| 5、病例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第12页 |
| 二、研究方案 | 第12-17页 |
| 1、试验方法 | 第12-16页 |
| ·设计方案及分组 | 第12-13页 |
| ·给药方案及疗程 | 第13页 |
| ·问卷调查 | 第13页 |
| ·标本收集 | 第13-14页 |
|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14-16页 |
| ·中医症候学观察 | 第14页 |
| ·胃镜像观察 | 第14页 |
| ·病理组织学检测方法 | 第14页 |
| ·Hp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 ·Hp密度观察 | 第15页 |
| ·胃粘膜细胞的凋亡检测 | 第15-16页 |
| 2、安全性观测 | 第16页 |
| 3、疗效评定 | 第16-17页 |
| ·分级计分方法 | 第16页 |
|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17页 |
| ·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 第17页 |
| ·病理组织学疗效评定标准 | 第17页 |
| ·Hp根除标准 | 第17页 |
| 4 、统计学处理 | 第17页 |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17-29页 |
| 1、一般资料 | 第17-19页 |
| 2、病情资料 | 第19-22页 |
| 3、有效性评价及分析 | 第22-27页 |
| ·主症积分分析 | 第22页 |
| ·次症积分分析 | 第22页 |
|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第22-23页 |
| ·中医证候疗效的分析 | 第23页 |
| ·中医证候有效率的分析 | 第23-24页 |
| ·治疗前后胃镜分级情况 | 第24页 |
| ·治疗前后胃镜疗效分析 | 第24-25页 |
| ·治疗前后Hp感染情况分析 | 第25页 |
| ·治疗前后Hp定植密度分析 | 第25页 |
| ·治疗前后的凋亡分析 | 第25-26页 |
| ·治疗前后胃粘膜炎症分析 | 第26-27页 |
| ·病理组织学疗效分析 | 第27页 |
|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观测 | 第27页 |
| 4、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29-44页 |
| 第一节、脾胃湿热证的古代文献研究 | 第29-32页 |
| 一、脾胃湿热证理论源流 | 第29-30页 |
| 二、脾胃湿热证治法方药 | 第30-32页 |
| 第二节、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 | 第32-34页 |
| 一、脾胃湿热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地位 | 第32-33页 |
| 二、脾胃湿热证与慢性胃炎的关系 | 第33-34页 |
| 第三节、幽门螺杆菌的概述 | 第34-39页 |
| 一、H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 | 第34-35页 |
| 二、Hp致病机制 | 第35-36页 |
| 三、中医对Hp的认识 | 第36-39页 |
| 1、中医对HP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6-37页 |
| 2、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第37-38页 |
| 3、清热祛湿中药对Hp的抑制作用 | 第38-39页 |
| 第四节、细胞凋亡的概述 | 第39-40页 |
| 一、细胞凋亡与Hp相关性胃炎的关系 | 第39-40页 |
| 二、细胞凋亡与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 第40页 |
| 第五节、立法方药探讨 | 第40-44页 |
| 一、导师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1页 |
| 二、方义探讨 | 第41-43页 |
| 三、现代药理研究 | 第43-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附表一:中医证候积分表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