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 第12-20页 |
| 1. 一般临床资料 | 第12-16页 |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2-14页 |
| ·LN诊断标准 | 第13页 |
| ·活动期标准 | 第13-14页 |
| ·中医辨证标准 | 第14页 |
|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 ·排除标准 | 第14-15页 |
| ·退出标准 | 第15页 |
| ·治疗观察方法 | 第15-16页 |
| 2. 观察内容 | 第16-20页 |
| ·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16-17页 |
|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18页 |
| ·血清vWF检测方法 | 第18页 |
| ·A-dsDNA、A-ENA、补体C_3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 ·统计方法 | 第19-20页 |
| 第二部分 结果 | 第20-24页 |
| 1. 一般临床资料 | 第20页 |
| 2. 临床疗效观察 | 第20-21页 |
|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第20-21页 |
|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21页 |
| 3. 临床检测指标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 ·疗效指标比较 | 第21-23页 |
| ·药物的安全性 | 第23页 |
| ·药物不良反应 | 第23-24页 |
| 第三部分 分析和讨论 | 第24-47页 |
| 1. 中医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 第24-29页 |
| ·病因病机 | 第24-25页 |
| ·治疗 | 第25-28页 |
| ·辨证论治 | 第25-26页 |
| ·分期论治 | 第26页 |
| ·主方加减及专方治疗 | 第26-27页 |
| ·中药制剂 | 第27页 |
| ·名家经验 | 第27页 |
| ·中医证候研究 | 第27-28页 |
| ·疗效机理研究 | 第28-29页 |
| ·中草药对狼疮性肾炎vwF的影响 | 第29页 |
| 2. 西医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 第29-41页 |
| ·病因病理 | 第29-31页 |
| ·病理分型 | 第31-33页 |
| ·分型 | 第31-33页 |
| ·肾脏病理学上LN活动性指数 | 第33页 |
| ·治疗 | 第33-39页 |
| ·治疗目的 | 第33页 |
| ·治疗原则 | 第33-34页 |
| ·LN治疗的药物选择 | 第34-38页 |
| ·其他疗法 | 第38-39页 |
| ·狼疮性肾炎与vWF | 第39-41页 |
| ·vWF | 第39页 |
| ·LN与vWF的关系 | 第39-41页 |
| 3. 益肾颗粒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及机理分析 | 第41-47页 |
| ·益肾颗粒组方特点 | 第42-43页 |
| ·方中药物相关药理作用 | 第43-45页 |
| ·LN与vWF、抗DNA抗体、尿蛋白相关性及疗效机理分析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 附表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