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震害及启示 | 第13-15页 |
·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地震反应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提出 | 第15-19页 |
·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特点 | 第15-16页 |
·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震害特点 | 第16-17页 |
·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地震反应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地震反应分析现状 | 第18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桥梁抗震理论基础 | 第21-36页 |
·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简介 | 第21-23页 |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23-31页 |
·动力时程分析法简介 | 第23-24页 |
·有限元法及分析步骤 | 第24-26页 |
·动力方程及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非线性动力方程及计算方法 | 第27-30页 |
·动力方程中阻尼的计算 | 第30-31页 |
·地震动输入方法 | 第31-35页 |
·地震动的选取 | 第31-32页 |
·关于地震动空间变化性 | 第32-33页 |
·关于地震激励输入的方向及组合模式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弹塑性地震反应参数确定 | 第36-55页 |
·结构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36-47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弹塑性理论 | 第37-41页 |
·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41-44页 |
·结构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44-47页 |
·无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的确定 | 第47-48页 |
·约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的确定 | 第48-53页 |
·箍筋的约束作用 | 第48-49页 |
·约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49-50页 |
·Mander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 | 第50-53页 |
·混凝土动力性能 | 第53页 |
·延性桥墩塑性铰区长度的确定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理论 | 第55-69页 |
·土—结构相互作用问题的存在 | 第55-56页 |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 第56-62页 |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阶段 | 第56页 |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56-62页 |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分析模型 | 第62-65页 |
·桩—土相互作用参数的确定 | 第65-68页 |
·改进Penzien模型 | 第65-66页 |
·土层自振频率的计算 | 第66-67页 |
·桩—土的水平相互作用弹簧刚度与阻尼 | 第67页 |
·土层层间弹簧刚度与阻尼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考虑多点激励与行波效应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理论 | 第69-77页 |
·概述 | 第69-70页 |
·多点激励问题的分析方法与研究现状 | 第70-74页 |
·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70-71页 |
·随机振动分析方法 | 第71-72页 |
·工程实用反应谱法 | 第72-74页 |
·大质量法与拟静力位移概念相结合理论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洛河特大桥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 第77-170页 |
·计算工程实例概况 | 第77-80页 |
·洛河特大桥工程概况 | 第77-78页 |
·桥位场地地质条件简介 | 第78-80页 |
·桥址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 第80页 |
·弹塑性地震反应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80-84页 |
·无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的确定 | 第80-81页 |
·塑性铰区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计算 | 第81-84页 |
·混凝土动力性能 | 第84页 |
·延性桥墩塑性铰区长度的确定 | 第84页 |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84-150页 |
·桩—土相互作用参数的确定 | 第84-92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92-94页 |
·地震动的选择 | 第94页 |
·自振频率及动力方程阻尼计算 | 第94-101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01-14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48-150页 |
·考虑多点激励与行波效应的有限元模型 | 第150-169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150页 |
·地震动的选择 | 第150-152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52-16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68-169页 |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70-174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70-171页 |
·主要结论 | 第171-172页 |
·建议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3-184页 |
致谢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