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昆虫叮咬引起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及昆虫毒素 | 第13-41页 | 
|  第一节 昆虫叮咬引起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现状 | 第13-21页 | 
|   1 昆虫叮咬及其引发的过敏反应发生率 | 第13-14页 | 
|   2 导致昆虫叮咬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因素 | 第14-15页 | 
|   3 昆虫叮咬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免疫机制 | 第15-19页 | 
|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 第16-17页 | 
|    ·Th_2细胞(T helper type 2 cell,Th_2 cell)和B细胞 | 第17-19页 | 
|    ·肥大细胞(mast cell)和嗜碱性细胞(basophil) | 第19页 | 
|   4 昆虫叮咬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治疗 | 第19-21页 | 
|  第二节 常见的叮咬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昆虫过敏原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   1 蜜蜂胡蜂毒素过敏原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    ·抗原-5蛋白(antigen-5 protein Ag5) | 第22-23页 | 
|    ·磷脂酶(Phospholipase PLA) | 第23-24页 | 
|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 Hya) | 第24-25页 | 
|    ·蛋白酶类(protease) | 第25-26页 | 
|   2 蚊子和蚂蚁的过敏原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41页 | 
| 第二章 姚虻唾液腺过敏原的分离纯化、结构与功能研究 | 第41-63页 | 
|  第一节 前言 | 第41-43页 |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第43-48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43-48页 | 
|    ·过敏原的分离纯化 | 第43-44页 | 
|    ·过敏原Tab y 1的一级结构分析 | 第44页 | 
|    ·过敏原Tab y 1 cDNA序列的克隆 | 第44-46页 | 
|    ·Tab y 1腺苷三磷酸双磷酸酶活性的检测 | 第46页 | 
|    ·Tab y 1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 第46页 | 
|    ·Tab y 1抗角叉菜胶诱导鼠尾血栓的形成 | 第46-47页 | 
|    ·Tab y 1的过敏原性检测 | 第47-48页 | 
|  第三节 结果和讨论 | 第48-61页 | 
|   1 分离纯化 | 第48-50页 | 
|   2 Tab y 1的氨基酸质谱测序结果 | 第50页 | 
|   3 Tab y 1的编码序列克隆及其全长氨基酸序列的推导 | 第50-54页 | 
|   4 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检测 | 第54页 | 
|   5 Tab y 1抗角叉菜胶引发的鼠尾血栓形成 | 第54-55页 | 
|   6 Tab y 1的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第55-56页 | 
|   7 Tab y 1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第56-57页 | 
|   8 竞争抑制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Competitive Elisa inhibition) | 第57-58页 | 
|   9 Tab y 1对姚虻过敏病人的皮肤针刺实验(Skin prick test) | 第58-59页 | 
|   10 Tab y 1对嗜碱性细胞的活化作用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三章 大胡蜂毒素过敏原的分离纯化、结构与功能研究 | 第63-73页 | 
|  第一节 前言 | 第63-64页 |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第64-66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   2 分离纯化 | 第64页 | 
|   3 过敏原蛋白一级结构的测定 | 第64-65页 | 
|   4 过敏原活性检测 | 第65-66页 | 
|  第三节 结果和讨论 | 第66-71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四章 大胡蜂毒素过敏原的编码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73-87页 | 
|  第一节 前言 | 第73-74页 |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第74-78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74页 | 
|   2. 大胡蜂毒腺cDNA文库构建 | 第74-78页 | 
|    ·大胡蜂毒腺总RNA的提取 | 第74页 | 
|    ·大胡蜂毒素mRNA的纯化 | 第74-75页 | 
|    ·大胡蜂毒素cDNA文库的构建 | 第75-76页 | 
|    ·过敏原编码序列的克隆 | 第76页 | 
|    ·目的片段回收 | 第76页 | 
|    ·目的产物的连接转化 | 第76-77页 | 
|    ·目的片段的序列测定 | 第77-78页 | 
|  第三节 结果和讨论 | 第78-86页 | 
|   1 大胡蜂毒腺总RNA的提取及毒腺cDNA文库的构建 | 第78页 | 
|   2 大胡蜂毒素4种过敏原编码序列的克隆 | 第78-83页 | 
|   3 序列分析 | 第83-86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五章 大胡蜂毒素过敏原的致敏性和胡蜂牛虻交叉过敏反应研究 | 第87-104页 | 
|  第一节 前言 | 第87-89页 |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89-92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89页 | 
|   2 透明质酸酶活性检测 | 第89页 | 
|   3 磷脂酶活性检测 | 第89页 | 
|   4 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检测 | 第89页 | 
|   5 蛋白的过敏原性检测 | 第89-92页 | 
|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第89-90页 | 
|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 第90页 | 
|    ·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抑制实验(Competitive Elisa inhibition) | 第90-91页 | 
|    ·皮肤针刺实验(Skin prick test) | 第91-92页 |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3页 | 
|   1 透明质酸酶活性检测 | 第92页 | 
|   2 磷脂酶活性检测 | 第92页 | 
|   3 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检测 | 第92页 | 
|   4 蛋白的过敏原性检测 | 第92-103页 | 
|    ·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 | 第92-96页 | 
|    ·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抑制实验 | 第96-99页 | 
|    ·过敏原的皮肤针刺实验 | 第99-103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 论文总结 | 第104-106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 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5-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9页 | 
| 附录 | 第119-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