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日本现当代纯文学的风向标--芥川奖小说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绪论第12-18页
 一 选题的确定第12-13页
 二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第13-14页
 三 选题的研究基础第14-16页
 四 选题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五 关于“日本现当代文学”概念的界定第17-18页
第一章 战时的芥川奖第18-47页
 第一节 芥川奖的设立及其在战争中的异变(1935—1944)第18-34页
  一 战争结束前的日本文坛第18-20页
  二 芥川奖的设立及地位第20-24页
  三 战时芥川奖的文学轨迹第24-34页
 第二节 石川达三与《苍氓》第34-47页
  一 纯文学的纪实体验第34-36页
  二 芥川奖之开篇作——《苍氓》第36-47页
第二章 战后恢复期的芥川奖第47-115页
 第一节 由战争记忆向日常生活的转换(1949—1960)第47-60页
  一 战后的日本社会与文学第47-51页
  二 恢复期的芥川奖及发展轨迹第51-60页
 第二节 井上靖与《斗牛》第60-74页
  一 中间小说的功臣第60-63页
  二 “鲜明的创作风格”——《斗牛》第63-74页
 第三节 小岛信夫与《美国学校》第74-85页
  一 第三新人——小岛信夫第74-77页
  二 占领体制下日美文化的冲突——《美国学校》第77-85页
 第四节 石原慎太郎与《太阳的季节》第85-92页
  一 “太阳族”的代言人第85-87页
  二 芥川奖的划时代——《太阳的季节》第87-92页
 第五节 开高健与《皇帝的新装》第92-101页
  一 “文学新时期的象征”第92-95页
  二 对美好、纯真世界的追求——《皇帝的新装》第95-101页
 第六节 大江健三郎与《饲育》第101-115页
  一 现代文学的巨匠第102-104页
  二 大江文学的空间第104-115页
第三章 混沌期的芥川奖第115-152页
 第一节 经济腾飞背景下的芥川奖(1961—1980)第115-131页
  一 激烈变动的时代与文学第115-119页
  二 获奖作品评析(1961—1980)第119-131页
 第二节 柴田翔与《然而,我们的日子……》第131-136页
  一 “挫折文学”的代表第131-132页
  二 文学混沌期的发端——《然而,我们的日子…》第132-136页
 第三节 村上龙与《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第136-152页
  一 村上龙与透明族第136-138页
  二 走向巅峰的芥川奖——《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第138-152页
第四章 新世纪前后的芥川奖第152-187页
 第一节 发达的现代社会与芥川奖的新视野(1981-2010)第152-166页
  一 现代社会与文明的批判第152-156页
  二 获奖作品评析(1981—2010)第156-166页
 第二节 多和田叶子与《入赘的狗女婿》第166-173页
  一 翻转语言、翻转传统第166-167页
  二 全球视域下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第167-173页
 第三节 柳美里与《家庭电影》第173-180页
  一 家庭的解体与重建第173-175页
  二 现代文明下“家庭”的解体——《家庭电影》第175-180页
 第四节 丝山秋子与《在海浪上等待》第180-187页
  一 “为自己写小说”第180-181页
  二 现代文明下的异化——《在海浪上等待》第181-187页
第五章 芥川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第187-209页
 第一节 芥川奖文学的特点第187-198页
  一 创作主题的流变第187-194页
  二 人物形象与艺术表现特点第194-198页
 第二节 芥川奖的性格与未来第198-209页
  一 芥川奖的性格第198-204页
  二 芥川奖的发展趋势第204-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16页
附录:历届芥川奖获奖篇目第216-221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221-222页
后记第222页

论文共2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及效率演进研究
下一篇:从高句丽语看高句丽与周边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