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文学语言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汪曾祺文学语言观的建构 | 第14-39页 |
第一节 创作主体的确立和文学语言观的形成 | 第15-25页 |
一、40年代:模仿的言说 | 第16-20页 |
二、60年代:挣扎的书写 | 第20-23页 |
三、80年代:自由地诉说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汪曾祺文学语言观的内涵 | 第25-33页 |
一、语言的内容性 | 第26-28页 |
二、语言的文化性 | 第28-30页 |
三、语言的暗示性 | 第30-31页 |
四、语言的流动性 | 第31-33页 |
第三节 汪曾祺文学语言观的美学追求 | 第33-39页 |
一、使这个世界更诗化 | 第34-35页 |
二、抒情的人道主义 | 第35-36页 |
三、有益于世道人心 | 第36-39页 |
第二章 汪曾祺文学语言形象的建构 | 第39-61页 |
第一节 汪曾祺文学语言的“行气” | 第40-48页 |
一、语言基调:谋篇之韵 | 第41-44页 |
二、节奏变化:气韵生动 | 第44-47页 |
三、行止自如:苦心经营的随便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文学语言的“通感” | 第48-53页 |
一、字本位的语言 | 第49-50页 |
二、语言的声音美 | 第50-51页 |
三、语言的画面美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光晕” | 第53-61页 |
一、语言的准确性及其体现 | 第53-57页 |
二、语言准确性下的审美意蕴延伸 | 第57-61页 |
第三章 汪曾祺文学语言观的意义 | 第61-74页 |
第一节 本体论语言观的回归与衔接 | 第61-64页 |
第二节 文学语言的双重整合 | 第64-68页 |
第三节 对新时期文学审美风向的导引 | 第68-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