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1-29页 |
| 1. 中风病的历史沿革 | 第11-12页 |
| 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 第12-18页 |
| 3.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治疗现状 | 第18-23页 |
| 4.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病理生理 | 第23-24页 |
| 5.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西医临床治疗进展 | 第24-29页 |
| 前言 | 第29-31页 |
| 第二部分 大秦艽汤加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 第31-55页 |
| 1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1-32页 |
| ·诊断标准 | 第31页 |
| ·纳入标准 | 第31页 |
| ·排除标准 | 第31页 |
| ·病例脱落与剔除标准 | 第31-32页 |
| 2 病例来源 | 第32页 |
| 3 试验方法及样本量计算 | 第32页 |
| 4 处理方案 | 第32-34页 |
| ·治疗方案 | 第32-33页 |
|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 ·合并用药 | 第34页 |
| ·药物不良反应处理 | 第34页 |
| ·伦理原则 | 第34页 |
| 5 观察指标及时间节点 | 第34-35页 |
| 6 建立数据库 | 第35-36页 |
| 7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6页 |
| ·病死率 | 第36页 |
| ·中医主要症状积分 | 第36页 |
| ·残疾程度 | 第36页 |
|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 | 第36页 |
| ·缺血性中风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第36页 |
| 8 安全性评价 | 第36-37页 |
| 9 统计学处理 | 第37页 |
| 10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37-38页 |
| 11 结果 | 第38-47页 |
| ·受试者入选情况 | 第38页 |
| ·两组可比性分析 | 第38-39页 |
| ·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 第39-47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47页 |
| 12 讨论 | 第47-52页 |
| ·中风病临床疗效评价的探讨 | 第47-48页 |
| ·关于选择应用大秦艽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探讨 | 第48-49页 |
| ·周绍华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证治特点 | 第49-51页 |
|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51-52页 |
| 13 结论 | 第52-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附件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