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提肌起止点张力性疼痛铍针治疗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 前言 | 第29-31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1-53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 4 临床资料 | 第33-36页 |
| ·随机方法 | 第33页 |
| ·一般资料 | 第33页 |
| ·诊断标准 | 第33页 |
| ·纳入标准 | 第33-34页 |
| ·排除标准 | 第34页 |
| ·鉴别诊断 | 第34-36页 |
| ·样本数估计 | 第36页 |
| 5 治疗方法 | 第36-38页 |
| ·治疗组 | 第36-37页 |
| ·对照组 | 第37-38页 |
| 6 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38-40页 |
| ·观察周期 | 第38页 |
| ·观察指标 | 第38页 |
| ·观测设备与方法 | 第38-39页 |
| ·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 第39页 |
| ·中止撤出标准 | 第39-40页 |
| 7 伦理学要求 | 第40页 |
| 8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 9 治疗结果 | 第40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40页 |
| ·治疗结果 | 第40页 |
| 10 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 ·统计分析数据集 | 第40-41页 |
| ·统计分析软件 | 第41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1页 |
| 11 研究结果 | 第41-53页 |
| ·一般资料 | 第41页 |
| ·脱落与剔除情况 | 第41-42页 |
| ·依从性分析 | 第42页 |
| ·入选患者基线值的同质性分析 | 第42-44页 |
| ·临床有效性分析 | 第44-52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52页 |
| ·不良反应分析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3-59页 |
| 1 治疗时患者头部位置对局部软组织张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 2 造成肩胛提肌起止点张力性疼痛的疾病 | 第55-56页 |
| ·颈横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 第55页 |
| ·肩胛提肌损伤 | 第55页 |
| ·混合型 | 第55-56页 |
| 3 注意鉴别“真性压痛点”与“假性压痛点” | 第56页 |
| 4 现代铍针的治疗肩胛提肌起止点张力性疼痛的机理 | 第56-57页 |
| 5 毫针疗法与穴位及经络的关系 | 第57-58页 |
| 6 对照组选择毫针而不选择注射器针头的依据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个人简历 | 第63-65页 |
| 附录 | 第65-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