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莱氏野村菌的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丝状真菌产孢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疏水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真菌微菌核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21-22页 |
2 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22-28页 |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菌株来源 | 第22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22页 |
·实验所用试剂及来源 | 第22页 |
·实验所用设备及仪器和厂家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分离菌种 | 第23页 |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23-24页 |
·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24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24-28页 |
·菌株 SDNr02 的菌落形态特征 | 第24-25页 |
·菌株的菌丝与孢子的形态鉴定结果 | 第25-26页 |
·菌株的 rDNA-ITS 序列比对结果 | 第26-28页 |
3 疏水蛋白基因的全长 CDNA 克隆 | 第28-38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真菌总 RNA 的提取 | 第29-30页 |
·RACE 扩增 Nrhyd 全长 cDNA 序列 | 第30-33页 |
·PCR 产物与载体连接、测序 | 第33-34页 |
·Nrhyd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其进化分析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Nrhyd 基因保守片段及 3′/5′扩增 | 第34页 |
·Nrhyd 基因的 cDNA 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34-35页 |
·Nrhyd 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Nrhyd 基因同源性分析 | 第36-38页 |
4 莱氏野村菌疏水蛋白基因 Nrhyd 表达特征分析 | 第38-44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菌株 | 第38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菌株的液固培养及材料收集 | 第38页 |
·RT-qPCR 引物设计 | 第38-39页 |
·荧光定量 PCR 莱氏野村菌 Nrhyd 基因在液固两种培养条件下的表达 | 第39-40页 |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SDNr02 菌株的生长特性 | 第40-41页 |
·基因荧光定量 PCR 分析 | 第41-44页 |
5 微菌核的诱导培养及其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 | 第44-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供试菌株 | 第44页 |
·供试虫源 | 第44页 |
·主要培养基配方 | 第44页 |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方法步骤 | 第45-46页 |
·孢悬液的配制及接种培养 | 第45页 |
·微菌核产量、生物积累量的测定及微菌核的收集,干燥与保存 | 第45页 |
·微菌核的活性及毒力测定 | 第45-46页 |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碳源浓度及碳/氮(C/N)对莱氏野村菌生物积累量及微菌核产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莱氏野村菌微菌核生长形成过程基其剖面结构图 | 第47-48页 |
·莱氏野村菌微菌核的活性测定结果 | 第48-49页 |
·莱氏野村菌 MS-DE 颗粒对斜纹夜蛾的毒力 | 第49-50页 |
6 讨论 | 第50-52页 |
·Nrhyd 基因功能与表达分析 | 第50-51页 |
·莱氏野村菌微菌核的诱导培养及其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 | 第51-52页 |
7 结论与后续工作安排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2页 |
·后续工作建议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