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 接受美学的界定 | 第9-10页 |
三、 接受美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洛阳纸贵”—共时文人对左思《三都赋》的接受 | 第12-18页 |
一、 “班张之流”“机绝叹服”—张华,陆机对左思《三都赋》的接受 | 第12-14页 |
二、 “贵本尚实”—皇甫谧为左思作《三都赋序》 | 第14-15页 |
三、 “洛阳纸贵”—张载、刘逵、卫权等为左思作注和序 | 第15-16页 |
四、 贾谧“二十四友”对左思《三都赋》的接受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垂式千秋”—历代文人对左思《咏史诗》的接受 | 第18-42页 |
第一节 、六朝时期对左思《咏史诗》接受的发轫期 | 第18-27页 |
一、 陶渊明“协左思风力”—“气势昂扬” | 第18-22页 |
二、 鲍照“驰骤太冲”—“格调高迈” | 第22-25页 |
三、 颜延之和江淹—“拟左思似左思”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唐朝时期对左思《咏史诗》接受的深化期 | 第27-37页 |
一、 初唐四杰与陈子昂—“慷慨任气”,效法左思借史抒怀 | 第27-30页 |
二、 盛唐之张九龄、李白、杜甫对左思《咏史诗》的接受 | 第30-35页 |
(一) 、张九龄“操刀尝愿割”源于左思“铅刀贵一割” | 第30-32页 |
(二)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李白继承左思蔑视权贵之精神 | 第32-34页 |
(三) 、杜甫继承左思借史抒怀—“深沉悲壮” | 第34-35页 |
三、 晚唐之李商隐继承左思借史抒怀—“寓慨于讽”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宋朝王安石、欧阳修继承左思借史抒怀—“寓翻案于咏史 | 第37-39页 |
第四节 、元朝时期文人对左思接受的低沉期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对左思其他作品的接受 | 第42-49页 |
第一节 、对左思《娇女诗》的接受 | 第42-46页 |
一、 六朝时期陶渊明的《责子诗》对左思《娇女诗》的接受 | 第42-44页 |
二、 唐朝杜甫《北征》和李商隐《骄儿诗》对《娇女诗》的接受 | 第44-46页 |
第二节 、众文人对左思《白发赋》及《招隐诗》诗的接受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对左思的评价 | 第49-62页 |
第一节 、六朝时期文论家对左思的评价 | 第49-54页 |
一、 “左思奇才”—刘勰《文心雕龙》对左思的赞许 | 第49-52页 |
二、 “文典以怨”—钟嵘《诗品》对左思的标举 | 第52-54页 |
第二节 、明代诗话对左思的评价 | 第54-58页 |
一、 “造语奇伟,创格新特”—胡应麟《诗薮》对左思的推崇 | 第54-57页 |
二、 “抗色厉声”—《诗镜总论》陆时雍对左思的批评 | 第57-58页 |
第三节 、清代诗话对左思的推崇 | 第58-62页 |
一、 “陶冶汉魏”“胸次浩落”—沈德潜、陈祚明对左思的高举 | 第58-60页 |
二、 “壮而不悲”“自成大家”—刘熙载、黄子云对左思的赞赏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