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比较环境法学的基本范畴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5页 |
·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2. 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范畴 | 第18-19页 |
·基本范畴 | 第19页 |
·范式 | 第19-20页 |
·范式转换 | 第20-22页 |
3. 比较环境法学基本范畴研究的缺失 | 第22-36页 |
·比较环境法学在中国的现状 | 第22-25页 |
·学科门类已经独立 | 第22-23页 |
·内容体系逐渐完善 | 第23页 |
·研究成果不断丰富 | 第23-24页 |
·研究作用不断发挥 | 第24页 |
·研究方法不断科学 | 第24-25页 |
·比较环境法学基本范畴研究缺失的情况 | 第25-27页 |
·学界尚未形成重视比较环境法学范畴研究的氛围 | 第25页 |
·学界尚未出现研究比较环境法学基本范畴的成果 | 第25-26页 |
·学界尚未产生研究比较环境法学基本范畴的意识 | 第26-27页 |
·比较环境法学基本范畴研究缺失的后果 | 第27-29页 |
·影响对比较环境法学学科性质的正确认识 | 第27-28页 |
·影响对法学教育研究与法治实践的推动作用 | 第28页 |
·影响对环境法治成果经验的汲取和总结 | 第28-29页 |
·影响对国际环境合作交流的正常进程 | 第29页 |
·加快比较环境法学基本范畴研究的对策 | 第29-36页 |
·必须明确比较环境法学基本范畴研究的内涵 | 第29-33页 |
·必须厘清比较环境法学基本范畴研究的步骤 | 第33-34页 |
·必须加快比较环境法学基本范畴体系的梳理 | 第34-36页 |
4. 比较环境法学基本范畴的内涵 | 第36-58页 |
·可比性——起点范畴 | 第37-41页 |
·可比性 | 第37-38页 |
·可比性是比较环境法学的研究基础 | 第38-39页 |
·可比性在比较环境法学研究中的运用 | 第39-41页 |
·环境保护职能——主线范畴 | 第41-47页 |
·环境保护职能 | 第41-42页 |
·环境保护职能是比较环境法学的研究主线 | 第42-45页 |
·环境管理 | 第45-46页 |
·环境保全 | 第46-47页 |
·环境法律——中心范畴 | 第47-50页 |
·环境法律 | 第47-48页 |
·环境法律是比较环境法学的研究对象 | 第48-49页 |
·静态和动态的环境法律 | 第49-50页 |
·比较研究——中介范畴 | 第50-53页 |
·比较研究与比较法学 | 第50-51页 |
·比较研究是比较环境法学的研究方法 | 第51页 |
·比较研究在比较环境法学研究中的体现 | 第51-53页 |
·环境法学规律——结果范畴 | 第53-55页 |
·规律及其对学科研究的意义 | 第53页 |
·比较环境法学研究目的 | 第53-54页 |
·环境法学规律是比较环境法学的研究目的 | 第54-55页 |
·环境法治——终点范畴 | 第55-58页 |
·环境法治 | 第55-57页 |
·环境法治是比较环境法学的研究使命 | 第57-58页 |
5. 比较环境法学基本范畴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58-64页 |
·促进比较环境法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 第58-60页 |
·发挥比较环境法学学科的现实意义 | 第60-61页 |
·辨别比较环境法学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 第61-64页 |
6. 结语 | 第64-66页 |
·本文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