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材料方法与结果 | 第11-29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1-17页 |
·病例选择 | 第11页 |
·诊断标准 | 第11-15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2-15页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5页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5-16页 |
·剔除病例标准 | 第16页 |
·终止临床试验的标准 | 第16页 |
·退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17页 |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随机分组方法 | 第17页 |
·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17页 |
·治疗药物及给药方法 | 第17-18页 |
·观察指标 | 第18-19页 |
·安全性指标 | 第18页 |
·疗效性指标 | 第18-19页 |
·临床有效性判定指标 | 第19-20页 |
·室性早搏总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页 |
·室性早搏的次数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页 |
·中医症状总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20页 |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第20页 |
·不良反应观察 | 第20页 |
3. 统计处理分析 | 第20-29页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0-22页 |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第20-21页 |
·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 | 第21页 |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第21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比较 | 第21-22页 |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的比较 | 第22页 |
·病情资料分析 | 第22-24页 |
·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比较 | 第22-23页 |
·两组患者室性早搏分级比较 | 第23页 |
·治疗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均早搏次数比较 | 第23页 |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分级比较 | 第23-24页 |
·疗效分析 | 第24-26页 |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第24页 |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均早搏次数疗效比较 | 第24-25页 |
·治疗后室性早搏分级疗效比较 | 第25页 |
·单项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第25-26页 |
·中医症状总疗效比较 | 第26页 |
·中医症状总积分疗效比较 | 第26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26-29页 |
·治疗前后血常规的比较 | 第26-27页 |
·治疗前后小便常规比较 | 第27-28页 |
·治疗前后大便常规比较 | 第28页 |
·治疗前后肝肾功比较 | 第28-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42页 |
1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 第30-39页 |
·室性早搏(心气亏虚证)的病因病机 | 第31-32页 |
·中医的治法治则选方的提出 | 第32-33页 |
·益心安神汤的方药分析 | 第33-39页 |
·太子参 | 第33页 |
·黄芪 | 第33-34页 |
·茯苓 | 第34-35页 |
·石菖蒲 | 第35页 |
·远志 | 第35-36页 |
·酸枣仁 | 第36-37页 |
·首乌藤 | 第37页 |
·龙骨 | 第37-38页 |
·炙甘草 | 第38-39页 |
·辨证论治 | 第39页 |
2 西医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 第39-41页 |
·定义及分类 | 第39-40页 |
·治疗原则 | 第40-41页 |
·良性室性心律失常 | 第40页 |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 第40-41页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 第41页 |
3 中西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优势与不足 | 第41-42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1:文献综述:心悸(心律失常)的研究概况 | 第4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