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场考察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引言第13-15页
第一章 布迪厄的文学场:信仰的生产场第15-24页
 第一节 文学场释义:“场域”视角下的文学研究第15-17页
 第二节 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场的三个阶段第17-20页
 第三节 文学场的逻辑:输者为赢第20-21页
 第四节 文学场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第21-24页
第二章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场:崩塌的圣殿第24-33页
 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特征第24-25页
 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第25-27页
 第三节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场:崩塌的圣殿第27-29页
  一、传统文学幻象的破灭第27页
  二、失去自主性的文学场:商品逻辑的侵入第27-28页
  三、文学场的结构:从统一走向分裂第28-29页
 第四节 中国当代文学场的历史生成与结构分化第29-33页
第三章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场:三种文学生产机制的变迁第33-62页
 第一节 传统文学生产场:传统文学的经典化机制第33-40页
  一、文学机构的式微:专业作家的体制化生存模式第34-35页
  二、文学期刊的转型:消费语境下的生存困境第35-37页
  三、备受争议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经典观第37-40页
 第二节 大众文学生产场:大众文学的畅销书机制第40-52页
  一、出版事业的转轨:畅销书生产方式的建立第41-44页
  二、畅销书生产者的演变:传统作家的市场化写作第44-47页
  三、过度的文学消费群体:“青春文学”与“粉丝型读者”的产生第47-52页
 第三节 网络文学生产场:网络文学的一体化机制第52-60页
  一、一个新的文学幻象的产生:第二媒介时代的“狂欢广场”第53-58页
  二、以文学网站为中心:一种新型权力关系的诞生第58-60页
 第四节 三个文学次场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斗争第60-62页
结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谢辞第67-68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李东阳诗学思想研究
下一篇:以壬辰倭乱为背景的汉文小说中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