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及有利勘探目标评价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20页 |
|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开发历程与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创新点 | 第22-23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59页 |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3-30页 |
|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 ·基底特征 | 第23-27页 |
| ·构造单元划分 | 第27-30页 |
| ·构造 | 第30-35页 |
| ·构造特征 | 第30-32页 |
| ·构造发展简史 | 第32-35页 |
| ·地层 | 第35-45页 |
| ·上古生界 | 第35-39页 |
| ·中生界 | 第39-43页 |
| ·新生界 | 第43-45页 |
| ·沉积特征 | 第45-47页 |
| ·烃源岩特征 | 第47-51页 |
| ·储集层特征 | 第51-56页 |
| ·盖层特征 | 第56-59页 |
| 第3章 齐古断褶带构造特征 | 第59-103页 |
| ·基本构造特征 | 第59-88页 |
| ·构造挠褶广泛分布 | 第59页 |
| ·构造分层结构 | 第59-60页 |
| ·捩断裂现象 | 第60-61页 |
| ·构造滑脱面特征分析 | 第61-64页 |
| ·单斜体地面地质特征 | 第64-65页 |
| ·不整合 | 第65-70页 |
| ·磨拉石建造 | 第70-77页 |
| ·河流阶地 | 第77-88页 |
| ·断裂发育特征 | 第88-94页 |
| ·断层特征描述 | 第88-93页 |
| ·断层类型划分 | 第93-94页 |
| ·圈闭构造特征 | 第94-98页 |
| ·西段地区 | 第95-96页 |
| ·中段地区 | 第96-97页 |
| ·东段地区 | 第97-98页 |
| ·齐古断褶带邻区构造样式 | 第98-103页 |
| ·霍玛吐背斜带 | 第98-101页 |
| ·呼安背斜带 | 第101-103页 |
| 第4章 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 | 第103-121页 |
| ·地球胀缩理论简介 | 第103-112页 |
| ·地壳构造运动具有周期性 | 第103-104页 |
| ·椭圆运动规律 | 第104-105页 |
| ·地球绕银运动受力分析 | 第105-106页 |
| ·地球的胀缩运动 | 第106-108页 |
| ·地球收缩运动的阶段划分 | 第108-112页 |
| ·天山山体演化 | 第112-115页 |
| ·天山初步隆升阶段 | 第112-113页 |
| ·侧向挤压褶皱阶段 | 第113页 |
| ·大型断褶滑覆阶段 | 第113页 |
| ·天山隆升调整阶段 | 第113页 |
| ·齐古断褶带属于天山隆升挤压而形成 | 第113-115页 |
| ·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 | 第115-121页 |
|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及依据 | 第115-118页 |
| ·构造演化阶段特征及模式 | 第118-121页 |
| 第5章 齐古断褶带含油气性及有利勘探目标评价 | 第121-146页 |
| ·圈闭含油气性分析 | 第121-127页 |
| ·西段地区 | 第121-123页 |
| ·中段地区 | 第123-125页 |
| ·东段地区 | 第125-127页 |
| ·典型油气藏成藏模式 | 第127-142页 |
|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成藏条件 | 第128-133页 |
| ·齐古断褶带 | 第133-134页 |
| ·霍玛吐背斜带 | 第134-135页 |
| ·呼安背斜带 | 第135-136页 |
| ·理论地质成藏期 | 第136-142页 |
| ·有利勘探目标评价 | 第142-146页 |
| ·齐古背斜中深层 | 第142-144页 |
| ·芨芨槽子古潜山 | 第144-14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46-148页 |
| ·结论 | 第146-147页 |
| ·建议 | 第147-148页 |
| 致谢 | 第148-1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9-15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56-157页 |
| 附录 盆地成藏事件与地侯对应关系简图 | 第157-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