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1页 |
1. 导论 | 第21-3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22-28页 |
·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及协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 第23-25页 |
·针对怒江流域开发与保护专门研究与实践探索 | 第25-28页 |
·研究评述 | 第28页 |
·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 第28页 |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 第28-29页 |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9-31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1页 |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31-34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1-32页 |
·研究不足 | 第32-34页 |
2. 研究范畴与理论基础 | 第34-52页 |
·研究范畴 | 第34-40页 |
·怒江流域 | 第34-36页 |
·发展权 | 第36-37页 |
·经济公平 | 第37页 |
·可持续性 | 第37-38页 |
·环境公平 | 第38-40页 |
·发展权与经济公平理论 | 第40-44页 |
·发展权的基本要素 | 第40页 |
·发展权的来源及表现 | 第40-43页 |
·经济公平理论 | 第43-44页 |
·可持续性理论 | 第44-47页 |
·可持续性内涵及外延的拓展 | 第44-45页 |
·可持续性分类:强可持续和弱可持续 | 第45-46页 |
·可持续性的伦理道德基础 | 第46-47页 |
·可持续性的两个极端 | 第47页 |
·发展权与可持续性的统一 | 第47-50页 |
·统一基础:人的二重性理论 | 第48页 |
·统一机制 | 第48-49页 |
·统一模式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3. 基于环境公平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怒江流域生态地位评估 | 第52-68页 |
·怒江流域的生态现状 | 第52-56页 |
·怒江流域生态特征 | 第52页 |
·怒江流域生态系统类型 | 第52-53页 |
·怒江流域的生态评估 | 第53-56页 |
·怒江流域的生态影响——以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为例 | 第56-62页 |
·流域内部影响 | 第57-60页 |
·对全国的影响 | 第60-61页 |
·国际影响 | 第61-62页 |
·怒江流域的生态破坏 | 第62-67页 |
·资源破坏与生物多样性损失 | 第62-64页 |
·环境污染 | 第64-65页 |
·自然灾害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4. 经济公平与发展权视角下的怒江流域经济发展 | 第68-80页 |
·资源诅咒下的怒江人民生存环境 | 第68页 |
·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 | 第68-70页 |
·怒江流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 第68-69页 |
·怒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 第69-70页 |
·怒江流域的经济结构 | 第70-71页 |
·产业结构的同构性 | 第70页 |
·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 第70-71页 |
·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 | 第71-72页 |
·怒江流域经济贫困与落后的原因分析 | 第72-76页 |
·历史原因:开发不足,重视不够 | 第72-74页 |
·区域发展权受限:优势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 第74-75页 |
·怒江流域物质贫困:国家长期投入不足 | 第75页 |
·延迟发展是怒江流域贫困的根源:权利供给不足 | 第75-76页 |
·尊重怒江流域的经济公平与发展权 | 第76-79页 |
·经济公平的性质决定了发展权不能被限制和剥夺 | 第76-77页 |
·剥夺发展权,进一步加剧怒江流域的贫困恶性循环 | 第77-78页 |
·限制发展权,不符合经济公平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第78页 |
·经济公平与发展权的统一是怒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落脚点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5. 怒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的实证分析 | 第80-94页 |
·模型选择 | 第80-82页 |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80页 |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判据 | 第80-82页 |
·实证分析 | 第82-85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82页 |
·数据来源 | 第82-83页 |
·计算方法 | 第83-84页 |
·结果分析 | 第84-85页 |
·怒江流域开发与保护博弈分析 | 第85-90页 |
·怒江流域开发与保护博弈过程 | 第85-88页 |
·怒江流域开发与保护的博弈分析 | 第88-89页 |
·怒江流域开发与保护博弈的述评 | 第89-90页 |
·为化解两难困境所做的努力 | 第90-93页 |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怒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困境 | 第90-91页 |
·完成了怒江六库电站的移民前期工作 | 第91-92页 |
·开展了生态保护和移民开发的政策研究 | 第92页 |
·启动了《怒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条例》立法研究工作 | 第92-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6. 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难的国内外经验 | 第94-109页 |
·国外经验 | 第94-102页 |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模式与经验 | 第94-97页 |
·澳大利亚墨累河流域的开发模式与经验 | 第97-99页 |
·莱茵河流域开发模式与经验 | 第99-101页 |
·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模式与经验 | 第101-102页 |
·国内经验 | 第102-105页 |
·黑河流域开发模式与经验 | 第102-103页 |
·太湖流域开发模式与经验 | 第103-105页 |
·对怒江流域的启示 | 第105-109页 |
7. 兼顾发展权与可持续性的怒江流域开发模式选择 | 第109-146页 |
·有机农业开发模式 | 第109-114页 |
·有机农业及其产生背景 | 第109-111页 |
·怒江流域有机农业开发的战略意义 | 第111-112页 |
·怒江流域有机农业开发的优势 | 第112-113页 |
·有机农业开发模式 | 第113-114页 |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 第114-120页 |
·怒江流域生态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 第114-115页 |
·怒江流域生态旅游开发所具备的条件与优势 | 第115页 |
·怒江流域生态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 第115-117页 |
·怒江流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构想 | 第117-119页 |
·促进怒江流域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 第119-120页 |
·循环经济开发模式 | 第120-124页 |
·循环经济模式类型 | 第120-121页 |
·怒江流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证研究:以怒江州兰坪县为例 | 第121-124页 |
·碳汇贸易开发模式 | 第124-127页 |
·碳汇贸易及其产生背景 | 第124-125页 |
·怒江流域发展碳汇的实践 | 第125-126页 |
·怒江流域发展碳汇的措施 | 第126-127页 |
·异地开发模式 | 第127-134页 |
·异地开发的由来 | 第127-128页 |
·异地开发的内涵 | 第128页 |
·异地开发的内容 | 第128-129页 |
·异地开发对怒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意义 | 第129-130页 |
·怒江州异地开发的现状 | 第130页 |
·怒江州异地开发的障碍分析 | 第130-131页 |
·怒江州异地开发的总体思路 | 第131页 |
·怒江州异地开发的路径与保障措施 | 第131-134页 |
·生物产业开发模式 | 第134-139页 |
·怒江流域生物产业开发的重大意义 | 第134-135页 |
·怒江流域生物产业开发的优势分析 | 第135-137页 |
·怒江流域生物产业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 第137-138页 |
·怒江流域生物产业开发的具体内容 | 第138页 |
·促进怒江流域生物产业开发的措施 | 第138-139页 |
·生态友好型水电开发模式 | 第139-144页 |
·怒江生态友好型水电开发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 第139-141页 |
·怒江生态友好型水电开发模式构建 | 第141-142页 |
·两种不同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142-144页 |
·其他特色产业 | 第144页 |
·小结 | 第144-146页 |
8. 配套政策与措施 | 第146-165页 |
·建立生态特区 | 第146-149页 |
·建立生态特区的现实困境和科学依据 | 第146-147页 |
·构建怒江流域生态特区的基本思路 | 第147-148页 |
·建立生态特区需解决的相关问题 | 第148-149页 |
·健全生态补偿与生态转移制度 | 第149-150页 |
·构建生态补偿与生态转移制度的宏观背景 | 第149-150页 |
·构建怒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 第150页 |
·加强税收调节:资源和环境税 | 第150-154页 |
·资源税 | 第151-152页 |
·环境税 | 第152-153页 |
·建立和完善怒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税的建议 | 第153-154页 |
·加强民间环保组织的培育与扶持 | 第154-157页 |
·非政府组织(NGO)内涵 | 第154-155页 |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 第155页 |
·非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第155-156页 |
·完善和强化非政府组织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156-157页 |
·实行最严格的环评制度 | 第157-160页 |
·环评制度的由来及其发展历程 | 第157-158页 |
·环评制度的范围与主要内容 | 第158页 |
·环评制度实施保障 | 第158-160页 |
·实行生态移民 | 第160-162页 |
·生态移民的内涵 | 第160-161页 |
·怒江流域生态移民的相关问题 | 第161-162页 |
·加强国际环境合作 | 第162-165页 |
·国际合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诉求 | 第162页 |
·国际合作机制的总体思路 | 第162-163页 |
·国际合作机制的途径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1页 |
怒江后记 | 第171-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74-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