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解蔽与时代价值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论 | 第10-20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7-18页 |
·因果分析法 | 第18页 |
·理论模型比照法 | 第18-20页 |
第1章 解蔽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缘起和条件 | 第20-31页 |
·遮蔽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历史屏障 | 第20-23页 |
·苏联学者对马克思法哲学的片面评介 | 第20-21页 |
·教条主义对马克思法哲学的错误解读 | 第21-22页 |
·知行疏离对马克思法哲学的价值抹杀 | 第22-23页 |
·马克思法哲学为历史所遮蔽的内容 | 第23-27页 |
·对马克思法哲学的批判对象的混淆 | 第24-25页 |
·对马克思法哲学中人本主张的误解 | 第25-26页 |
·对马克思法哲学建构性价值的忽视 | 第26-27页 |
·解蔽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现实条件 | 第27-30页 |
·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哲学诉求 | 第27-28页 |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 | 第28-29页 |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法治契机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2章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解蔽与还原 | 第31-48页 |
·解读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的真实意蕴 | 第31-37页 |
·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理论进程 | 第31-34页 |
·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目的与依据 | 第34-35页 |
·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的作用与评价 | 第35-37页 |
·重识马克思法哲学的人本学思想 | 第37-42页 |
·近代法哲学语境中的“人本主义” | 第37-39页 |
·马克思法哲学对近代“人本主义”的超越 | 第39-41页 |
·“以人为本”思想的法哲学意蕴 | 第41-42页 |
·还原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建构性价值 | 第42-46页 |
·马克思法哲学的批判论主线 | 第43-44页 |
·批判和建构的依存与互动 | 第44-45页 |
·建构马克思法哲学的理想图景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8-60页 |
·把对公众需求的满足作为法制建设的方向 | 第48-51页 |
·压制型法和现代法权的异化 | 第48-49页 |
·自治型法和法的形而上学困惑 | 第49-50页 |
·法制建设对于公众需求的回应 | 第50-51页 |
·警惕人的异化与法的异变 | 第51-56页 |
·人的异化生存状况 | 第51-52页 |
·法的潜规则化倾向 | 第52-54页 |
·风险的预防与消解 | 第54-56页 |
·强调法律文化和法律秩序的互动与统一 | 第56-58页 |
·法律文化形成与演进 | 第56-57页 |
·心灵秩序的扰动与社会秩序的失范 | 第57-58页 |
·法律文化与法律秩序的辩证统一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